共计 295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时隔 10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度跌破 3 亿部,创下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据 IDC 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 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7,292 万台,同比下降 12.6%。全年出货量约 2.86 亿台,同比下降 13.2%。
数据表明,2022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 14%,却是全年出货量最高的季度;二季度出货量创 10 年来新低;三季度有所好转;四季度成为各大厂商的降价促销季,但市场依旧低迷。
2022 年,严格的防疫政策使消费者家庭储蓄创纪录增长,十月和十一月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今年四月以来的低位。尽管 12 月放开了疫情防控,但年末经济生产活动因病例爆发式增长受到影响。
国内手机市场的寒意也蔓延至全球。受亚太地区与欧洲地区的影响,全球手机出货量降至近十年的新低。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22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 18%,跌至 2.97 亿部。由于需求疲软,2022 年各厂商总出货量不足 12 亿部,导致全球年出货量下降 12%。
从 2022 年全年数据来看,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 前五大厂商出货量集体暴跌。其中,传统国际巨头三星、苹果分别下滑 4.1%、4%,市场份额仍位列前两位;国产厂商小米、OPPO、vivo 则分别下滑 19.8%、22.7%、22.8%。
降价、裁员,市场低迷早有预兆
2022 年第三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就同比下滑了 9.7%。11 月份,走访多家手机门店发现,各手机品牌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价行为,但从第四季度的销量来看,降价促销效果甚微。
除降价外,各手机厂商还频频传出因经营压力而裁员砍单的消息。12 月 19 日,“小米裁员”登上科技版头条,有小米员工指出,小米手机部、互联网部、中国部等多部门均有涉及,且部门之间裁员力度不同。其中,中国区个别部门裁员比例高达 75%,互联网部也有团队裁员 40%。
同月,三星大幅缩减订单的消息传出。12 月 26 日,据韩媒 The Elec 报道,受全球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三星大砍 5G 主力入门机种 Galaxy A23 订单,砍单幅度由原订 1260 万部锐减至 400 万部,是目前三星砍单量最大的机种。
此外,市场低迷也在供应链厂商的经营情况中有所体现。早在 2022 年 12 月 16 日,手机芯片厂商豪威就在致信员工中表示:“当前市场状况严峻,我们面临着极大的市场挑战,价格、存货和供应链都面临极大压力,因此必须进行成本控制,目标是 2023 年成本减少 20%。”
智能手机的发展似乎到达了瓶颈。当下的智能手机,只要不是入门级处理器,基本都能流畅运行热门手游;即便影像模组更清晰,许多用户也仅用其扫码。5G 手机的推广远低于预期,市面上缺乏新的杀手级应用,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更换手机带来的体验提升越来越少,换机动力也越来越不足。
小郭是一名手机爱好者,他说:“以前特别喜欢换手机,1 年最少换 2 个,手上基本都有两个机子,但这两年疫情基本没换,目前手机用了 2 年多,日常玩游戏、拍照都能满足,确实觉得没必要换。”
疫情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让不少消费者更倾向于保守消费。以往“一年一换”的电子快消品,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生活耐用品,消费者平均换机周期变长。
IDC 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总结道:“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连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饱和、换机周期加长;技术发展遇到瓶颈,新品创新不足;5G 推动作用低于预期,缺乏新的‘杀手级’应用;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性能过剩等。”
消费者更愿为“新产品、新体验”买单
据 IDC 数据显示,在 2022 年国产各品牌的出货量中,仅有荣耀同比增幅达到 34.4%。Canalys 数据显示,荣耀的出货量为 5220 万部,增长了 1200 万台,并与第一名 vivo 市场份额的差距不断缩小。
荣耀出货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重组后对产品的一系列布局。去年荣耀发布了多款产品,包括荣耀 70、荣耀 80 系列等主力走量机型,价格横跨 1699 元至 16999 元,涵盖了低、中、高三个档次的用户需求。
对产品加大创新布局的还有苹果。苹果刚推出配备“灵动岛”设计的 iPhone 14 Pro 系列时,遭到消费者吐槽,但此后却位居各销量榜首,帮助苹果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成为 2022 年另外一家市场份额同比增长的厂商。
作为较为新颖的品类之一,折叠屏手机的表现超出预期。据 IDC 数据显示,2022 年第四季度,中国折叠屏产品单季出货量再创新高,出货超过 110 万台。全年出货量近 330 万台,同比增长 118%,折叠屏产品在国内智能机市场中占比从 2021 年的 0.5% 上升到了 1.2%。张祺分析师表示:“在创新及差异化方面,折叠屏手机将会以更多产品、更低价格、更激烈的竞争为市场带来活力和亮点。”
目前市面上的折叠屏产品或多或少存在短板,如低刷新率、耗电较快、软件无法适配等问题,但由于产品带来的新体验,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折叠屏产品也因此成为各家头部厂商重点关注和长期布局的产品,市场关注度居高不下。
2022 年头部安卓厂商几乎都发布了相关产品,形成了直板机 + 折叠屏的双旗舰产品战略,甚至不少厂商已经实现“横折 + 竖折”的双折叠屏产品布局。其中竖折产品凭借携带方便的特点,特别受到女性用户青睐,产品份额已占折叠屏市场的 42.3%。
未来,产品的差异化与创新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张祺表示:“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转换为成熟市场,预计 2023 年市场仍会围绕高端化、差异化两条主线。高端智能手机利润相对较高,也更顺应中国整体消费升级的主旋律。”
未来市场仍将持续低迷
2023 年将是艰难的一年,最近的宏观经济趋势表明,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之路将充满不确定性。
由于手机从零部件采购到完成整部机型的量产需要一定时间,所以相关规划具有前置性。截止目前,手机品牌基本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规划。
据 The Elec 报道,三星计划 2023 年生产 2.9068 亿台智能手机,相比今年原目标的 3.342 亿台减少了约 13%。去年各大手机终端 2023 年的出货目标早已敲定,2023 年苹果的出货目标约为 2.4 亿部,小米、OPPO、荣耀、vivo 的出货目标分别为 1.4 亿部、1.4 亿部、5900 万部和 9000 万部。
从数据上看,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也将低于 12 亿部。市场的低迷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手机上游供应商在价格、存货等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
在过去的 2022 年,过高的库存水位困扰着手机厂商。经过第四季度的促销季,大部分厂商进一步缓解了库存压力,将库存水位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厂商们也因此减缓了线下渠道的扩张,并开始追求稳健的渠道布局。
探访北京线下手机店发现,与去年年底促销时相比,降价活动力度有所减缓。vivo 龙德广场店的员工表示,现在新发布的 vivo S6 没有活动,能走员工订购减 100 元,正常没有活动。OPPO 龙德广场店的员工表示:“现在网上购机还是原价一分不少,店内还是会有活动,基本上都是减去 100 元。”
小米龙德广场店也表示:“光买手机不降价,送个礼盒,大部分手机现在都没有活动,个别的能便宜个 100 元,即使下一代新机上市,也不一定会降价。”
整体来看,虽然疫情管控政策已经结束,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景仍难立即反弹,政策放开对经济和需求的刺激效果或将需要 6 -12 个月才能逐渐体现,市场的寒冬还将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