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8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5 年前,因福岛核电站事故暴露了机器人应对灾难的不足,DARPA 决定举办 DARPA 机器人挑战赛(DRC),汇集机器人界各路英才共同探索机器人的未来。
作为美国“国家队”,NASA 带来了当年最复杂、最有潜力的类人机器人 ——Valkyrie。Valkyrie 初次亮相便赚足眼球,它专为参加 DARPA 而生,NASA 联合多个研究机器人的项目组,仅用 9 个月就打造出了 Valkyrie 的雏形。
Valkyrie 的外观、动作、穿着都很像真人,金属躯体穿着薄薄的棉质衣服,更淡化了“机器”的距离感。美国宇航局联合研究中心灵巧机器人实验室的项目和小组负责人 Nicolaus Radford 曾表示,“我们的机器人很柔软,如果你在工作时碰到它,你会感觉很自然,就像另一个人在你旁边工作一样。”
然而,Valkyrie 只是看起来像人,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先是遇到网络问题,后是出现通讯故障,导致团队“根本无法与机器人通信”,最后机器人甚至完全无法运行。
虽然 Valkyrie 在大赛上昙花一现,但其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却延续至今。参与开发 Valkyrie 的部分团队成员后来都创办了自己的初创公司,在今天具身智能的全球浪潮中成为先吃螃蟹的人。其中,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人本机器人实验室分拆出来的 Apptronik 就是其中一家。
最近,Apptronik 完成 3.5 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这个数目仅次于一年前 Figure AI 的 6.75 亿美元融资。而 Apptronik 也一跃成为比肩马斯克擎天柱和 Figure 系列的美国第三大人形机器人厂商。
01 技术“小白”上任 CEO,用 6 年白手起家
2010 年,斯坦福大学年轻教授 Luis Sentis,带着自己的科研畅想加入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人本机器人实验室。当时,人形机器人还是科幻片里的假设。但 Sentis 认为,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一种新的全身控制框架克服技术问题,该框架优先处理不同的任务,例如协调移动和操作。
于是,Sentis 带着学生着手制造这种机器人。“几十年来,科幻小说一直承诺要制造出人形机器人,”当时在 Sentis 实验室的博士生 Nick Paine 曾说,“但通常,完成不可能之事的并不是实用主义者或现实主义者。而是那些一无所知的人。”
2013 年,Sentis 和 Paine 与 NASA 的科学家们联手打造了“一款能够在未来自然灾害中完成所有任务的超级英雄机器人”,就是 Valkyrie。
当时,38 岁的 Jeff Cardenas 正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技术商业化硕士学位,他曾推出过一款名为 ThinkVoting 的投票应用,对硬件的积累几乎为零。直到他无意中看到 Valkyrie 的照片,对这个长得像人一样的机器人产生了很大兴趣。随后,他联系到 Paine 和 Sentis,和他们一起前往华盛顿特区,在 NASA 亲眼看到了 Valkyrie 的真容。
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 Cardenas 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潜能,并决定投身其中。“工业机器人就像大型计算机,”他说。“它们变得越来越通用,但很难编程,大众无法使用。未来将是一个可以做成千上万种不同事情的机器人。”
2016 年,Sentis、Paine 和 Cardenas 将 Appronik 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分拆出来,在学校找了两个小房间,正式开了公司。Cardenas 担任 CEO,Paine 担任 CTO,Sentis 担任科学顾问。
成立之初,三人就决心不筹集资金,“我们很早就决定不筹集资金。我们要证明我们可以建造这些,”Cardenas 说。“这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技术问题。”
但搞技术需要的经费从哪来?Apptronik 成立头几年,NASA 成为最大的“投资者”。他们专注于与 NASA 签订合同,致力于开发 Valkyrie 的第二代产品,同时还获得了其他政府合同,包括为美国特种部队制造外骨骼。
据《福布斯》报道,迄今为止,Apptronik 已从 NASA、国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总计 750 万美元的九项联邦研究奖。一位持续关注 Apptronik 的美国媒体人撰文写道:“它更像是美国政府的机器人研发实验室,而不是一家具有商业野心的私营高科技公司。”
但从 2022 年开始,Apptronik 开始寻求外部融资,从 PerotJain、Grit Ventures 和其他公司筹集了 1500 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拿到外部融资后,Apptronik 的重点也开始更多商业应用,不再局限于国防领域。
“如果你没有雄心壮志,那么建造这些系统就毫无意义,”Paine 说。“我们的观点是,要么开发人形机器人,要么失败,”Cardenas 补充道。
二、Apollo 搅弄风云
2023 年 8 月,Apptronik 推出名为 Apollo 的人形机器人原型。尽管这款产品仍以当年的 Apollo 太空探索计划命名,却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商业应用产品。
Apollo 的目标场景和 Figure AI 02 以及特斯拉的 Optimus 类似,都瞄准工业领域,解决劳动力短缺、抑制员工流动、减少工伤等问题。Apollo 高 173 厘米,重 73 公斤,能举起重达 25 千克的重物,电池续航约为 4 小时。
在各家都比拼机器人“大脑”的 AI 时代,Apollo 凭借硬件能力突出重围。Apptronik 在执行器领域积累了超 300 项专利,Apollo 正式发布前,已迭代过 15 版原型机。
Apollo 机器人配备 32 个执行器,独特的串联弹性扭矩控制架构,使其能精准控制力量和运动,可在安全距离内和人类安全互动;撞到或检测到身边物体移动时,会立即停止运动。
同时,Apollo 的头部、胸部、腿部以及末端执行器均为模块化设计。例如,腿部可更换为固定桩;上半身可与腿部分离装在轮式底座上;头部可配置不同传感器,在户外时可根据需要添加激光雷达;末端执行器可换上单自由度的手或其他执行器来完成既定任务。
Apollo 也被评为“最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之一,预计 2025 年实现商业化,拟售价不高于 5 万美元。
目前,Apptronik 已经开始和工业领域巨头合作,达成试点交易,让 Apollo 进厂打工。2024 年 3 月,Apptronik 与梅赛德斯 - 奔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进厂打螺丝已经不是新鲜事。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都陆续开始将自家产品送到各自合作伙伴的工厂试运行。2023 年,亚马逊开始在部分配送中心测试 Agility 的 Digit 机器人;2024 年 1 月,Figure 宣布与宝马达成协议;更不用说马斯克的 Optimus 已经造起了特斯拉。
Apptronik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Jeff Cardenas 透露,进入梅赛德斯工厂后,Apptronik 主要会做一些低技能的大体力劳动,以此实现工厂生产自动化。奔驰匈牙利工厂的试点数据显示,Apollo 将零部件配送效率提升 40%,人力成本降低 32%。“这是一个典型用例,我们将在未来数月和数年内看到其他组织复制。”Jeff Cardenas 表示。
不过,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董事会成员、负责生产、质量和供应链管理的 Jörg Burzer 表示,(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以检测供应商零部件的质量问题。这会“将应用推向新的高度”,Burzer 说。“我们一直在寻找下一个大事件。”
只是,尽管 Apollo 的硬件足够能打,但其致命的弱点是四肢发达,却没有“大脑”。为此,Apptronik 开始向外寻找大脑。
三、圣杯还需等待
一直以来,人形机器人真正的商业价值,或者说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最终想象,就是让它在某些场景代替真人,做真人不能做或不想做的事。这便要求它们能够执行多项任务,并在非结构化环境中轻松切换,例如早上搬箱子,下午叠衣服,晚上哄孩子。
而要实现这一点,就不只需要硬件或软件某一项能力,而要求机器人拥有真人的软硬件协同能力。让人形机器人在工厂或仓库之外的场景行动自如、拥有像人一样的思维能力,是包括 Apptronik 在内所有人形机器人厂商都在争夺的“圣杯”。
大模型出现后,拉近了整个行业和“圣杯”的距离。机器人厂商开始思考如何给本体装上大脑,而大模型厂商开始思考如何给自己大脑找到身体。只是,圣杯仍需等待。
目前,业内形成了两种做法,一种是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和大模型厂商合作;一种则是人形机器人厂商自研模型,将软硬件垂直整合。Apptronik 属于前者。
2024 年 3 月,Apptronik 宣布与 NVIDIA 合作,将其 Apollo 人形机器人与 NVIDIA 用于机器人学习的通用基础 AI 模型 GR00T 相结合。
同年 12 月,谷歌 DeepMind 又宣布携手 Apptronik,针对动态现实环境的复杂作业挑战,共同研发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具体来看,Apptronik 将与 Google 的 Agentic AI、Gemini 2.0 Pro 以及 DeepMind 内的 AI 机器人团队合作。谷歌去年 12 月发布的 Gemini 2.0 视频中,已经有了 Apollo 玩叠叠乐的画面。
而近期与 OpenAI“分手”的 Figure AI 选择了第二条路。Figure AI 创始人 Brett Adcock 表示,OpenAI 的大模型虽然强大,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机器人硬件的集成需求。OpenAI 模型的训练数据大多来自互联网,而 Figure AI 需要构建一个专注于驱动特定硬件的端到端 AI 模型。“我们不能外包 AI,原因与我们无法外包硬件是一样的。”
现阶段,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人形机器人市场虽然在全球热得发烫,但仍在早期,技术路径、落地场景、市场格局仍在快速变动。随着科技巨头和大量资本加速入场,相信不过几年,市场就会开始初步整合。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随着模型能力逐渐上升,模型训练成本逐渐下降价加之开源模型越来越强大,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厂商可能不再需要寻求基座模型厂商的合作。
但不管外包还是自研,现阶段都要面临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为人形机器人生成训练数据?这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厂商面临的共同困扰。
相对更结构化且场景多元的工业场景,成为很多人形机器人厂商收集物理数据的最佳选择。同时,在欧美地区,人力成本高昂,替代低端劳动力也为人形机器人厂商带来最确定的商业机会。
因此,Apptronik 今年明显加快了商业化脚步,尽可能把 Apollo 送进更多工厂。2 月 13 日,Apptronik 完成 3.5 亿美元 A 轮融资(约 25.54 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 B Capital 和 Capital Factory 共同领投,谷歌参投,是继 FigureAI 6.75 亿美元融资之后,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中第二大的单笔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扩大其 AI 驱动的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规模。
“对于 Apptronik 和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2025 年的意义在于向这些早期采用者和客户展示这些应用的实用性,”Cardenas 表示。
为此,Apptronik 需要证明其产品安全可靠且成本合理。Cardenas 表示,Apptronik 的目标是“制造价格低于汽车价格(即 50000 美元)的机器人,同时提高产量并继续降低执行器的成本。他预计今年将制造近 100 个下一代阿波罗机器人,明年将制造数百个”。
同时,Apptronik 还在工业领域寻找更多合作伙伴。据透露,Apptronik 与市值 37 亿美元的材料处理设备制造商特雷克斯以及市值 58 亿美元的物流巨头 GXO 以及十几家其他公司达成了协议。
Cardenas 以保密协议为由拒绝透露这些公司的名字,只是表示 Apptronik 正在与大约 60 个潜在客户进行谈判。尽管如此,这些潜在客户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2 月 25 日,Apptronik 宣布与全球制造和供应链系统提供商 Jabil Inc. 达成战略合作。这是 Apptronik 宣布的第二项重大试点项目。两家公司还计划共同制造 Apptronik 的 Apollo 人形机器人,一旦确定 Apollo 具有商业可行性,Jabil 将会在自己的工厂生产机器人。这意味着,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Apptronik 的人形机器人将在 Jabil 的工厂里“自己造自己”。
“然后真正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将在 2026 年及以后实现。这就是此次融资的目的。”Cardenas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