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App的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5次阅读

共计 15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过去的 11 年里,微信经历了 108 次版本更新,安装包的体积从 457KB 迅速增至 257MB,增幅达到 575 倍。这一变化让很多人感叹,实际上大约 90% 的更新用户根本用不到。

从最初的小而美的即时通讯产品,到今天日活跃用户超过 11 亿的国民级应用,微信无疑已经融合了众多功能,比如充值、购物、理财、打车、买票等,实际上最核心的聊天功能所占用的空间反而最少。不过对此,张小龙曾在 10 周年公开课上强调,微信依然保持着小而美的特性。

不过,微信并不是唯一面临这种情况的 App。以 iOS 客户端为例,QQ 的安装包已经超过 680MB,抖音和淘宝的体积也迫近 300MB。功能的叠加似乎成了产品经理的共识,甚至马斯克曾表示要向微信学习,创建一个囊括各种功能的超级 App。

但这些增加的功能,用户究竟需要多少呢?有些功能包括在淘宝上的小游戏,QQ 里面的虚幻 4 引擎,甚至支付宝也尝试全面覆盖生活服务等,然而这种堆砌并没有提升用户活跃度,反而让一些 App 走向了消亡。

在国内,产品经理们未必能找到平衡点,往往是大而全的理念在主导。他们似乎觉得,基于现有应用扩展更多功能,打造超级软件是普遍共识。然而,在功能不再稀缺的今天,具备独立特色的产品却越来越少。比如硅谷的 SaaS 公司往往注重产品的深度,而国内的做法却多是构建一个生态圈。

回顾从 2007 年乔布斯推出第一代 iPhone 开始,智能手机的角色便是访问云服务,而非安装众多应用。但随后出现的 App Store 无疑改变了这一局面,进入了一个 App 引领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人使用这些 App,提供的服务使得用户跳过了传统的网页搜索,直接进入应用获取信息。

2010 年,移动社交软件 Kik 的崛起颠覆了传统短信。在微信问世之前,市场上诸如米聊、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纷纷进入,一场“千信大战”随即展开。微信的 1.0 版本在推出时功能很简单,却随着“摇一摇”和“漂流瓶”的上线不断累积用户,从而迅速占领市场。

同时,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并不平坦,各大互联网巨头也开始争夺用户入口。阿里巴巴力推手机淘宝,腾讯扩展微信支付,充满竞争的环境让各大厂商积极调整战略,以争取豆腐心与流量。

虽然阿里巴巴曾投巨资开发多个移动互联网产品,但在移动用户平台的统一性上却始终未能找到突破口。用户在移动设备上跳转成本高于以往,导致各大平台努力进行封闭化合作,形成割裂的应用生态环境。

而当运营商降低流量费用后,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快速增加,也带来了 App 数量的飙升。2018 年,中国市场上的 App 数量已超过 406 万,其中只有 35 个 App 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这也让一些应用逐渐向生态转变,微信的功能也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然而,越来越多的功能并没有让用户体验更佳,反而让 App 变得臃肿。轻量应用的呼声日益高涨,群体也开始追求那些精简、易用且安全的 App。不少公司尝试推出极速版应用,以期吸引新用户,但实际上,这些极速版被发现与原版差异并不大。这表明,在开发中对功能的理解和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如今的互联网大环境中,竞争愈发激烈。不少知名企业的应用不仅功能繁多,但性能也让人堪忧。背后原因在于很多产品经理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领导希望在流量和功能上反超竞争者。这种情况下,一些应用被迫加入冗余功能,而非基于用户的真实需求。

显而易见,App 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许多应用为了追求市场份额,愈加向“超级 App”靠拢,但却又在这一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纵观整个行业,哥伦比亚和美国的实例显示,统一和开放的标准确实能够带来行业的繁荣,但当竞争市场形成少数几家巨头的垄断时,反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并不在于追求多样性,而应专注于核心业务,打造能够产生持久价值的产品。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