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期,“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颜宁回国”的话题在国内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颜宁博士长期从事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解析大分子蛋白质三维晶体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与此同时,北京云庐科技有限公司携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共同探索生物大分子及蛋白质结构解析的新方法。双方基于云庐科技自主研发的“云抟平台”AI 算法,实现了对生物大分子样本制备过程的多相流固仿真计算(CAE),大幅降低样本制备成本。此外,通过 AI 计算模块对大分子电子密度图进行精准识别与分析,进一步提升了蛋白质结构解析的速度与准确性。
推动药物设计与理论研究
实验室副主任丁玮指出,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对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核心机制至关重要,并且是现代药物研发的基础。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便专注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如今,借助云庐科技的 CAE+AI 技术,实验室期望实现从原始图像到最终结构的智能化处理流程,从而显著缩短研究周期,确保结构生物学与制药工程的质量与效率。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田浩来提到,双方团队还针对冷冻电镜技术中的样品制备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出一套高效的新方法及设备,不仅提高了冷冻效果,还实现了相关产品的全面国产化。云庐科技的两款核心产品——CAE 引擎‘云朏’及系统仿真平台‘云抟’,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以及数据分析等多个层面为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生物医疗领域的广阔前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健康意识增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预计到 2023 年底,中国医疗支出将突破万亿规模。而从更细分的市场来看,哺乳动物细胞、微生物等细分市场的产能扩张速度也在逐年加快,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AI 技术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外,云庐科技的 CAE 技术同样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在生物固体力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螺旋 CT 扫描仪获取 DICOM 格式的数据,并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再借助云庐科技的非线性有限元软件‘云朏平台’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
国家战略背景下的使命担当
根据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明确指出,应加速推进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经济体系。
展望未来,云庐科技将继续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围绕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以及创新药三大方向展开更深层次的研发工作,力求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