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风波下小红书靠创新爆火,全球化浪潮中的启示

19次阅读

共计 33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北京时间 1 月 20 日(美国西部时间 1 月 19 日左右),TikTok 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称,已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达成一致,正在恢复相关服务。在声明中,TikTok 感谢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向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做出必要澄清和保证,使其不会因协助维护 TikTok 正常运转而受处罚。同时表示,将与特朗普一起寻找维持 TikTok 应用程序在美可用的长期解决方案。

此前,中美的社交网络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周。1 月 13 日起,小红书被大量自称“TikTok refugees”的用户闯入,掀起了一场“亿洋迁徙”式“洋悟运动”。随后,在 Google Play 上,小红书的累计下载量超过一亿次,在美国的下载量同比增长超 200%,比前一周增长 194%。截至 1 月 19 日,小红书已在 43 个国家的 App Store 免费应用下载榜单上占据首位。

“洋抖难民”事件背后是美国政府对 TikTok“非卖即禁”期限将至,1 月 19 日起,美国针对 TikTok 的相关法律正式生效。TikTok 美国用户出于抗争心理,用这种另类方式表达不满。时值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权力交接敏感时期,处于风暴眼中的 TikTok 于美国时间 1 月 18 日晚间率先宣布停止在美服务,字节跳动旗下 Capcut(美版剪映)、Lemon8(美版小红书)、Fauth(美版飞书)和 Hypic(美版醒图)等多项 APP 都出现界面弹出提醒:“我们很遗憾,美国针对 TikTok 的相关法律将于 1 月 19 日生效,这迫使我们暂时中止在美服务。我们正努力尽快恢复在美服务,我们感谢你们的支持,请继续关注。”虽然几小时后,TikTok 又宣布恢复在美服务,但随着特朗普任期开始,这场牵涉国家、企业和用户的拉锯战注定不会轻易收场。与此同时,小红书掐点上线一键翻译功能,誓要拿下这波流量。

不管 TikTok 是以退为进还是主动示弱,这场风波无心插柳成全了小红书的大放异彩,也让全球网民重回互联网诞生初期的交流氛围,堪称互联网界的“文艺复兴”。为什么是小红书?它又能否留住这波意外的“流量”?在逆全球化的今天,这场“赛博迁徙”给全球互联网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泼天富贵”:非常努力后的毫不费力

早在“洋抖难民”这波泼天流量到来之前,小红书就十分注重海外业务拓展,各种晒 IP 热帖可见一斑,其用户遍布全球,宣告着普天之下莫非“薯友”。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华人群体中,小红书的用户数量和增长率都能与 TikTok 一较高下,还凭借迥异于抖音的用户管理和内容策略,具有极强的用户粘性。

在注册页面,小红书支持全球各地手机号注册,而抖音仅限中国大陆用户注册,TikTok 则仅限中国大陆之外的用户注册。注册管理的不同,也导向了内容融合程度不一。在小红书国际版中,尽管用户身处海外,但与国内版内容互通,双方用户共享同样的内容并进行互动。这使得小红书成为中国大陆之外华人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中的热门社交软件。

在中国台湾地区,小红书是民进党当局三番五次点名“提醒”台湾用户“不要使用”的大陆社交平台,但它仍然是受当地群众、特别是台湾年轻人欢迎的手机软件。从 2022 年 12 月 6 日开始,台湾民进党当局以“危害信息安全”的罪名,全面禁止公务部门使用小红书。然而,台湾同胞自发使用的数据给了当局狠狠一击。截至 2024 年三季度,小红书在台湾地区已经拥有近 300 万名活跃用户,2024 年台湾社交媒体新增下载量中,小红书新增 127 万次,持续位居前列,且使用趋势近年来持续上升。

而在东南亚地区,由于相近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大量的华人群体,小红书也被东南亚年轻人纳入社交选项。2018 年,小红书早早入局马来西亚。根据小红书的官方数据,截至 2023 年 2 月,马来西亚有超过 250 万小红书用户。粗略计算,这意味着马来西亚 680 万华裔人口中超过 36.7% 是小红书的注册用户。

除此之外,小红书为了扩大中文圈层以外的用户,2021 年起相继针对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市场推出了 Spark、Catolog、Uniik、Takib、habU、S’More 等多款独立社区应用,只不过,这些独立社区应用一直不温不火,Uniik 和 Catalog 也早已停止运营。

这波“洋抖难民”的流量对小红书既往努力给予了极大肯定,也理应催生出更大的野望。

中国时间:打响互联网用户争夺战

正如知名哲学家李泽厚对中西哲学交替的评价那样,“海德格尔之后,该是中国哲学登场出手的时候了。”在 TikTok、小红书的带领之下,在争夺全球用户的互联网“东风”“西潮”之间,也正该是中国企业出场的时间了。

早期流传于互联网行业的一个说法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行业有不同的分工,美国负责创新、中国负责模仿、欧洲负责监管。几乎所有著名的中国互联网产品都可以从西方找到原型,然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却凭借“组合式创新”(combinatorial innovation)和“二次创新”(secondary innovation),成功实现了对原型的超越。

西方媒体对小红书的介绍中,都习惯把它称为中国版本的 Instagram,但这种傲慢却忽视了小红书在业务形态领域的组合式创新,以及独特的算法、定位和社区调性。小红书从 2013 年以海淘攻略社区起家,目前是月活 3 亿、日活 1 亿的全生活领域社区。相较抖音等平台相对中心化的算法,小红书以内容互动数据,以及地理位置、标签分类作为推荐主要标准,所有用户都可获得公平曝光。小红书站内大量的“经验求助”帖子,凭借用户稀缺、真实、一手的经验反馈,造就了平台的搜索引擎功能。

正如美国《纽约邮报》1 月 13 日介绍分析“小红书”在中美走红原因时所说,“小红书”强调生活灵感、产品评论和购物选择,其社交购物功能和对社区建设的关注使其在中国和美国都大受欢迎。这一报道还指出,小红书的崛起表明,用户优先考虑的是有吸引力的内容和社区,而非地缘政治因素。

37 岁的美国民众 Sarah 向 BBC 指出,(使用“小红书”)是对美国政府的“冷对抗”,“我只是简单的人,过简单的生活”。另一位美国民众则表示,“我现在(在‘小红书’)能看到我从未见过的东西,可以了解有关中国的文化和生活,这真是太有趣了。”

巴别塔下:全球化余晖下的共情时刻

互联网兴起于全球化浪潮最澎湃的时代。那时,世界仿若一个紧密相连的村落,各国文化、商品、信息在其间自由穿梭。传说中不可能建成的那座通天巨塔,因着一条网线,跨越了地域、语言和文化的种种障碍,跨国旅行、国际交流屡见不鲜,全球化的红利似乎源源不断,一个融合、开放的未来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然而,当互联网经济烈火烹锦之时,逆全球化浪潮汹涌来袭,各国间贸易壁垒不断加高,曾经畅通无阻的全球产业链遭受冲击。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也不再一帆风顺,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愈发凸显。

于是,在第一次全球化黄金时代分崩离析的最后时光里,数十万美国人因为一款中国软件即将被禁而涌入另一款中国软件,中美两国的普通网民就因为这样一个奇特而略带荒诞意味的契机,在互联网上第一次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广泛交流。

双方热情友善地打招呼,惊讶地发现对方只是和自己一样的“日子人“,都喜欢分享猫猫表情包,都需要对方帮忙完成英语和数学作业,进驻小红书不到一周,美国用户学做中餐的菜单已经从入门级别的西红柿炒鸡蛋进阶到了红烧肉。

这可能只是浩荡历史洪流中一朵微不足道的小浪花,但在全球化脚步蹒跚退却之际,这短暂的交汇犹如一抹温柔却令人唏嘘的注脚。短短几天里,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细腻在网络世界交融,所有见证者无不为此感慨良多。

对小红书,以及千万社交媒体而言,全球化的浪潮不会停止,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意外”到来之际,随时迎接。哪怕 TikTok 恢复运营,这波迁徙至小红书的叩门者,也会为在这里看到的别样风景继续驻足,机会永远会奖励有准备的人。

一条在小红书上高赞的评论代表了无数人的心声,“从遥远的长城电脑开机界面快进到世界人民吵吵闹闹的讨论 cat tax,没有人知道这样的热闹能持续多久,没有人知道明天起来墙是不是又在。但所有人都会记得在一月的一个短暂下午,我们从带货、广告、信息茧房里短暂的逃开,看到卷发男生在蒙马特高地拉小提琴,亚利桑那州的墨西哥女孩给大家看自己的仙人掌和红色上衣,你的同学李华回复了 email,曾经许诺的世界骤然在眼前展开,一切错误来源于时势造就的狭隘和偏见,人类个体之间从来没有隔阂。”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