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40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2 月 5 日,荣耀上市传闻再次甚嚣尘上。有消息传出,鉴于 IPO 耗时较长,荣耀可能会选择借壳上市,计划以约 450 亿美元的估值进行融资。此传闻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发了概念股的疯狂,还吸引了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尽管荣耀在传闻出现的次日就迅速辟谣,坚称当前主要精力集中在产品创新上,但言辞并未完全断绝上市的可能性。荣耀方面表示,公司始终秉持公开透明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多元化股权结构改革。
在上市传闻的背后,外界最为关注的不外乎几个核心问题:屡次传出上市消息的荣耀,难道真的陷入了资金困境?除了融资,上市还能为荣耀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影响?荣耀上市又是否会给处于低谷期的智能手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能够清晰地解答这些问题,那么荣耀是否上市似乎也就不那么至关重要了。
虽然官方辟谣及时,但荣耀借壳上市的传闻还是在资本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12 月 5 日,英飞拓、深赛格、深城交等多家关联企业的股价直线飙升,深赛格尾盘更是直接封死涨停板,众多概念股纷纷飘红。市场情绪一度接近失控,多家上市公司急忙发布澄清公告。英飞拓在 5 日晚间声明,公司近期经营状况一切正常,“未发现近期公共传媒报道的可能或已经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未公开重大信息”;深振业、深深房也相继发布公告,提醒投资者谨慎投资,注意风险,并对借壳上市传闻予以辟谣。
然而,无风不起浪。借壳上市传闻的背后,荣耀近期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确实相当活跃,而且这也并非是其第一次被传出有上市的可能性。公开信息显示,自 2020 年 11 月独立以来,荣耀已经历了两轮公开融资。去年 12 月,深圳鲲鹏资本和智能城市集团参与了荣耀独立后的首轮股权融资,不过具体的融资规模并未披露。今年 11 月,京东方、中金祺智股权投资中心等参与了荣耀的新一轮战略融资,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人民币。
除了公开融资,上市传闻也在持续发酵。早在去年 10 月,荣耀就首次传出拟登陆 A 股的消息,当时市场估值约为 450 亿美元。今年 4 月,荣耀再次被爆出将在年内启动 A 股上市计划,不过估值并未发生变化。到了 8 月,更有媒体爆料称荣耀核心经销商已收到购买原始股的通知,据悉认购金额在 500 万 – 5000 万元之间。在传闻不断传播之后,更多经销商站出来爆料,荣耀上市的消息也越来越让人感觉真实可信。其中,有报道指出,荣耀仅向各省排名前十的经销商开放购买原始股通道。此外,也有消息称大多数经销商都有购买原始股的意愿,甚至愿意寻求外部合作,与有意向但没有购买资格的企业成立新公司共同持股。
直到近日突然爆出借壳上市传闻,有分析人士认为荣耀此举是想借此缩短上市时间,提高审批效率。虽然上述所有上市传闻都遭到了荣耀的辟谣,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资本市场的热情。正如前文所述,12 月 5 日的这一轮股价暴涨,已经让不少投资者切实感受到了荣耀的强大吸引力和广泛影响力。
外界对荣耀上市的期待其实不难理解。2022 年 IPO 市场遇冷,中概股已经许久没有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股了。在智能手机行业,华为多次明确表示没有上市计划,vivo、OPPO 也相对低调,公众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在了荣耀身上。
然而,从荣耀高层近期的发言以及公司的一系列举措来看,荣耀并没有上市的急切需求,也不存在太大的资金压力。在完成 11 月的战略融资后,参股方京东方曾表示,此次入股主要是为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投资金额并未达到重大事项披露标准。由此可见,荣耀筹集的资金规模并非很高,开启战略融资也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取资金。
事实上,独立之后的荣耀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即便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环境并不理想,但荣耀的基本盘还算稳固。正所谓“手有余粮心不慌”,荣耀对于上市这件事,确实没有必要过于着急。
荣耀在独立之初,许多人担心脱离华为后的荣耀会遭受市场的严峻考验,也有不少人对其独立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但在独立两年后的今天,荣耀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有力地回击了所有的质疑者。根据 Counterpart 的最新报告,今年三季度荣耀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为 17.2%,相较于去年同期提高了 2.5%,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上榜品牌中,只有荣耀、苹果和华为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增长。
从时间维度来看,荣耀在去年三季度就成功重返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第一阵营,出货量恢复到了往年的水平。随后的几个季度,荣耀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供应链也日益完善,早已顺利度过了独立初期的艰难阶段。
除了市场份额的上升,新品研发和上市速度的加快也是荣耀复苏的显著表现。这也间接证明,荣耀确实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研发上,而并非过度关注资本市场。尤其是进入 2022 年之后,荣耀的新品上市速度比以往几年都要快得多。
5 月底,荣耀 70 系列正式上市,搭载了联发科的天玑 9000 芯片,采用的是台积电 4nm 先进制程工艺;9 月的秋季发布会上,荣耀一次性推出了 X40 系列手机、MagicBook V14 笔记本等多款新品;10 月上旬,荣耀又发布了 X40 系列新品 X40 GT,搭载高通的 5nm 骁龙 888 旗舰芯片,1999 元的起售价也颇具性价比。
荣耀终端公司 CMO 姜海在三季度的社交平台上宣布,荣耀 X 系列手机全球用户数已经突破 1 亿大关,高端市场也在稳步增长。CEO 赵明也透露,荣耀将从 2022 年开始加速进军海外市场,“未来 3 – 5 年增长不存在天花板”。
乍一看,荣耀目前的发展态势可谓蒸蒸日上,形势一片大好。然而,荣耀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烦恼。智能手机市场大环境持续恶化,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与 OPPO、vivo 相比,作为“老三”的荣耀市场份额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中高端市场劣势明显;与小米相比,可穿戴设备、互联网服务等方面的收入占比过低,营收过于依赖手机业务。直到今年 7 月,荣耀才宣布推出开发者服务平台,加速构建多设备互联场景,多元化发展相对滞后于其他竞争对手。
有鉴于此,荣耀也开始尝试将业务拓展到其他领域,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虽然在法律和商业概念上,荣耀和华为已经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但在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上,荣耀身上浓厚的华为基因短期内难以消除。比如在业务扩张方面,荣耀就紧紧追随华为的步伐,进军汽车行业。
11 月底,荣耀在 Mgaic OS 发布会上宣布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共同开展车机融合方面的开发。与此同时,荣耀还与百度 CarLife+ 建立了合作关系,目标是将 Mgaic OS 的车机融合解决方案应用到超过 1000 款车型上。
然而,汽车行业早已是众多手机厂商竞相角逐的领域,入局并不算早的荣耀想要在短期内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比亚迪对合作伙伴的掌控力一向较强,此前与华为 HiCar 的合作陷入停滞,也没有接入鸿蒙系统,就是因为担心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过大,不愿被分走过多利益。研发实力和行业资源都远不及华为的荣耀,在汽车行业很可能只能充当比亚迪的配角。要想让汽车业务成长为第二增长点,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相比之下,荣耀的基本盘手机业务的战略地位无可替代。在积极探索新业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不足,要继续查漏补缺,强化短板——特别是打造更为稳固的供应链。
记得在去年 1 月发布脱离华为后的首款机型荣耀 V40 时,供应链还是荣耀最为薄弱的环节。这款机型的多项技术都继承自华为,供应链同样带有浓厚的华为印记。其中,荣耀 V40 搭载的联发科天玑 1000+ 芯片早在 2019 年就已发布,并率先应用于 iQOO Z1、OPPO Reno5 Pro 等手机上。没有拿到最新、性能最强的芯片,外界难免对荣耀的供应链掌控力产生怀疑。
不过如今,情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资料显示,荣耀在 2020 年 11 月脱离华为独立后,第一时间与 30 多家战略合作伙伴、1000 家供应商重新签署了供应协议,终端销售渠道也增加了 2500 多家。总体而言,在过去两年间,荣耀的供应商规模不断扩大,供应链也在持续优化。包括中京电子、飞荣达、澳海科技等为多家智能手机厂商供货的 A 股上市公司,都已被纳入荣耀供应链。
在最为关键的芯片采购环节,从去年 6 月发布的荣耀 50 系列开始,荣耀已经全面与高通和联发科展开合作。正如前文所述,高通的骁龙 888、联发科的天玑 9000 等高端芯片已成为荣耀手机的标配。
当然,芯片荒、供应链危机仍然是手机厂商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企业都深受其害。虽然目前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于早年间依赖华为供应链,对供应商掌控力相对较弱的荣耀来说。
在基础供应得到保障之后,荣耀接下来应该着力培养自己的亲密盟友——即那些对自身业务具有辅助作用的大企业。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手机厂商与供应商之间,拉拢生态合作伙伴早已成为智能手机厂商的共识。毕竟,所有厂商都希望通过强强联合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同时为未来更多业务的拓展做好准备。
拥有庞大生态链的小米自不必说,OPPO 近日也先后与 Unity、欧姆龙健康医疗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弥补在 IoT 设备直连、健康数据管理等环节的不足。荣耀与面板巨头京东方的战略合作,同样带有“结盟”的意味。
在独立前后,京东方与荣耀的合作从未间断,特别是在荣耀加大高端机型开发力度之后,对京东方柔性面板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荣耀 Magic 3、荣耀 60、荣耀 Magic 4 和荣耀 Magic V 等产品都采购了京东方的柔性 OLED 面板。
只不过在此之前,京东方并非荣耀的独家供应商,面板出货量也不高。此次达成战略合作之后,外界纷纷猜测两者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加深。
今年早些时候,荣耀 CEO 赵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开放”是荣耀未来发展的关键词。“荣耀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和中国本土相结合的供应链模式,同时加大市场体系和全球市场布局的投入。”
不难看出,脱离华为独立后的荣耀正在全力以赴搭建自己的合作圈子,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荣耀需要更多盟友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需要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回归到上市这个话题。OPPO、vivo 等企业虽然短期内没有上市计划,但也一直在不断优化股权激励方案、加强外部合作,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报道称,OPPO 去年就已开始对薪酬体系和内部股票激励机制进行调整,引入更为公开透明的股权结构。根据媒体曝光的内部邮件,OPPO CEO 陈明永表示,原有的股权激励方案在吸引、保留人才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调整之后,股票将成为 OPPO 中层以上员工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的情况,在荣耀身上也有所体现。
如前文所述,荣耀虽然存在成本压力,但目前并不缺钱。传闻中的上市,对于荣耀而言,更像是向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展示自我、优化内部股权结构以及提高透明度的契机。在赵明看来,开放有多种方式,不一定要走向公开市场。至少在当下,荣耀还没有做好上市的准备,也没有迫切上市的理由。
当然,上市与否并非最为关键的因素,找准发展方向才是重中之重。荣耀的技术和资本实力不容小觑,当下继续专注于产品创新,无疑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