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1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4 年,高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大学却出现了“招生荒”,尤其是民办高校,哪怕是本科,生源也极为短缺。与此同时,有不少高分考生,却在抢着上职校。时代变了,当民办本科被逐渐抛弃,大学开始招不满学生,巨大的连锁反应开始了,影响无数人的命运。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需要做好准备。
大学招生荒:民办本科遇冷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高考人数全国前列,但今年像广州工商学院、湛江科技学院、广东理工学院这些高校,出现大量招生缺额的情况,补录之后也还是招不满。其中,湛江科技学院的缺额,创纪录地高达两千多人。一些几年前还被家长奉为“香饽饽”的民办本科,如今不再吃香了,简直被排队“抛弃”。
广东理工学院,省内计划招生 5318 人,首轮志愿投档 2989 人,缺额 2329 人,投档率为 56.2%;广州工商学院,省内计划招生 5071 人,首轮志愿投档 3950 人,缺额 1121 人,投档率为 77.9%;湛江科技学院,省内招生计划(本科普通类)为 6866 人,然而首轮志愿投档人数仅为 2718 人,缺额 4148 人,投档率不足 40%。
打击可谓突如其来。此前三年(2021-2023 年),湛江科技学院历史类的最低录取位次为 82142-100700 位,今年在招生人数没有明显变化、考生数量上升的情况下,最低录取位次却大幅探底,跌至 108667 位。可见,时代变化的拐点,来得何其猛烈。
这可不是广东一省的现象,从全国范围来看,民办本科遇冷,可以说是非常普遍。在考公大省山东,按说人们对本科的执念也不小,但今年普通类常规批(本科)第 1 次志愿投档后,居然还剩下了超过 7000 个本科计划。盘点一下,无人问津的足足有 12 所高校,招生计划数缺额超过 100 个!
潍坊科技学院剩余 163 个;山东英才学院剩余 282 个;潍坊理工学院剩余 303 个;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剩余 310 个;青岛工学院剩余 427 个;青岛黄海学院剩余 431 个;山东协和学院剩余 473 个;青岛城市学院剩余 485 个;齐鲁理工学院剩余 572 个;烟台理工学院剩余 682 个;青岛滨海学院剩余 694 个;山东华宇工学院剩余 936 个。它们,清一色的都是民办院校,相当尴尬。
放眼全国,不少高校在进入第二轮补录后,仍然有大量名额招不满,只能咬牙降分。比如,湖南省 2024 年本科批(物理类)分数线为 422 分,经过第二轮征集志愿后,不少民办本科的最低投档线齐刷刷地跌破了“及格线”: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408 分;海口经济学院 405 分;湖南信息学院 405 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402 分。比本科线低了 20 分,依然能上本科,往年可能是好事,但今年已经让很多考生意兴萧索了。
河北省的保定理工学院,本科第二轮征集志愿时,历史类还剩余 287 个名额,物理类还剩余 506 个名额。不光是冷门专业,这些学校甚至连热门专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也都被考生们嫌弃了,令人意外。
民办本科被抛弃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本科生的体量已经足够庞大了。官方统计,2023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学率已经高达 60.2%,在校本科生为 4700 多万人。2025 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 1222 万,再破历史纪录。事实上,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打破纪录。比起 2005 年的 307 万,明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已足足增长了 3 倍之多。
过去,只要一听说是本科生,很多用人单位都“抢着要”。如今,本科学历已经是就业市场的“大流”,不算稀罕了。从就业数据来看,学历和就业甚至形成了“倒挂”的现象:硕博士就业比本科难,本科就业比大专难。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4 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中,只有 44.4% 收获 offer;本科毕业生 offer 获得率为 45.4%,比硕博士略高,而大专生的 offer 获得率,竟然高达 56.6%。这种前所未有的“倒挂”现象,正是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一种表现。
专科生与本科生、硕博生的就业率倒挂程度,简直匪夷所思。为什么会这样?有专家对此概括为“学历错配”——高学历大学生越来越多,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不够用了。需要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岗位,在就业市场上属于金字塔的上端,需求占比是比较小的。本科学历的岗位,也已经逐渐“人满为患”。
再说,现在最广阔的就业蓄水池,不管是传统的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保洁),还是滴滴、外卖、快递员,甚至新涌现的无人机飞手、网红主播、AI 训练师、家政业等,哪个要求一定要本科学历?正因如此,曾经蓬勃发展甚至野蛮生长的民办本科,也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
在 2010 年之后,民办本科曾有过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公办高校热衷于和社会资本合作成立“独立学院”,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等。这些挂着名校招牌的所谓“三本”,曾经盛极一时,分数一路高涨。如今,喧嚣随着时代的潮水退去,它们将逐渐落幕。不仅是考生和家长,升学机构的态度也转变了:今年,很多升学机构会建议分数线在本科线左右的学生去读专科,而不是昂贵的民办本科。
毕竟,比起一年 3、4 万元学费的民办院校,一年几千元学费的公立专科明显更有性价比。再加上,不少民办院校都存在着收费昂贵、师资薄弱、管理混乱等弊病,口碑一路下行。尽管招生广告铺天盖地,但人们已经不为所动。“环境差、学费贵、就业难”,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足以击毁对民办高校的信心。毕竟,踩坑的人多了,坑也就藏不住了。未来,民办本科的持续遇冷的趋势,已经难以扭转。
职校受追捧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专、职校却越来越受到“追捧”,甚至一些省份出现了高分考生抢着上职校的盛况。在浙江,今年有一名高考 602 分的杭州女生,选择了一所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入读了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要知道,她的分数可是足足超过当地本科线 110 分!完全可以跻身“双一流”学校。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职业技术大学呢?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学校就业率非常高”,高达 98%。
就业形势的变化,正在无形中重塑 1300 多万高考考生的选择,高职专科院校成为越来越多考生志愿表上的重要选择。放眼全国,高分读专科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在湖南省,2024 年共有 119 个高职院校专业组的分数线,达到或超过了本科线,相比去年的 52 个高职专业组,直接翻了倍。
比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在海南省的考生,最高分达到了 573 分,超当地本科线 90 分之多。在湖南省最高分 485 分,最低投档分为 449 分,所有考生成绩超过本科线,且平均录取分数超出本科线 39 分以上。与此同时,不少本科院校也在调整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就业市场的需求。
更牛的是,一些专科正在升级为“职业本科”,更加两全其美。既有专业技能,也能拥有学士学位,证书效用上与普通本科完全一致。今年刚批准设立的民政职业大学,首批设置的 5 个职业本科专业包括现代殡葬管理专业和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贴近社会民生领域服务需求。很多本就实力不错的“宝藏专科”,再次受到热捧。目前,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已增至 51 所。
2023 年,全国职业本科招生 8.99 万人,比上年增长 17.82%,约占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 1.6%。对比民办本科,这样的“职业本科”难道不是更香吗?
时代变化下的自我纠偏
时代的变化太快了,对一代人来说,往往来不及思考,就要跟上潮水的转向。今年,不少本科甚至“双一流”毕业的学生,选择回技校“回炉重造”,学习一门专业技能。比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统计显示,近两年,学院招收“回炉”考取技术技能证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累计超过 150 人。
如此做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纠偏”,也是对现实的认清和回归。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难的时代,只有保持长期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