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小米:两条截然不同的战略之路

3次阅读

共计 115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 2022 年夏季发布会上,华为的余承东自信地表示,华为能在任何领域打造成世界级品牌;与此相对的小米,雷军则强调了与 iPhone 的竞争,表示他们的手机正在逐步缩小与苹果的差距。尽管在言辞上两家厂商都显得非常强势,但从实际的发布会看,它们的战略选择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7 月 4 日,华为和小米几乎在同一天召开了新品发布会。小米的重点在于“影像战略升级”,而华为则显得比较保守,主题围绕 nova 10 系列和全场景产品。尽管两场发布会的时间相差不大,但内容却截然不同。

小米长达两个小时的发布会几乎都是围绕手机影像技术和 12S 系列展开,只有最后才提到其他 AIoT 产品;而华为的发布会虽然也持续了三个小时,但它在发布手机、AIoT 以及汽车等多个产品领域,给人一种更全面的感觉。可以看出,小米更加集中于单品的推广,而华为则偏向于全生态的布局。

如果回顾这两家厂商的之前的发布会,更能看出其战略的演变。2019 年,华为提出了 1 +8+ N 的全场景战略,并在之后的发布会上反复强调。在 Mate 40 系列的发布会上,华为也投入大量时间介绍手机以外的 AIoT 产品。相反,小米在进入智能家居领域后,曾多次放大其 AIoT 产品,然而自 2020 年起开始重心逐渐向手机回归,力争高端市场。

实际上,华为和小米在调整战略时,都与其当前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自 2020 年受到供应链限制后,华为的手机业务急剧下滑,虽然鸿蒙操作系统的引入带来了一丝新希望,但华为迫切需要找到替代业务增长的途径。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 AIoT 和智能汽车。

而小米在高端市场遭遇挑战也并非空穴来风。尽管喊出了冲击高端的口号,却在市场实战中未能如愿。根据数据显示,2021 年小米的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仅为 5%。而对比之下,苹果则牢牢占据了 60% 的高端市场份额。在经历小米 12 系列的发热和体验不佳之后,这一局面似乎更为严峻。

这场战略转变不仅反映了公司当下的挑战,也暗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两家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策略迥然不同,小米投入巨大资金独立造车,而华为则选择与车企合作,重点在智能化赋能。这种差异化策略表明,小米更倾向于从零开始的自主研发模式,而华为则在构建平台,助力其他企业发展。

对于市场的竞争而言,华为与小米的选择不仅影响各自的品牌策略,还将重塑未来的市场格局。尽管小米在物联网领域处于领先,但增长速度的放缓也让人担忧。此外,由于接入设备不断增加,技术问题的出现也对消费者体验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华为则正在通过构建鸿蒙系统,致力于搭建更高效的物联网平台。与此同时,两者的手机业务也显示出复苏的希望。

总的来说,尽管两家公司的生态构建与市场定位不同,未来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小米在紧跟高端手机市场的同时,能否开辟新的故事和市场,华为则能否稳住其汽车和智能家居的利润,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领域。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