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14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08 年,中国光伏产业陷入疯狂。33 岁的彭小峰宣称要把赛维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企业,令当时的世界多晶硅霸主德国瓦克倍感压力。与彭小峰同样意气风发的,还有施正荣、苗连生、朱共山等人。然而,56 岁的靳保芳却从同行的狂热中察觉到危机,在南方考察归来后,果断下令:“甩货!”
十几年后,福布斯 2022 中国内地富豪榜上,彭小峰们已不见踪迹。当年,他们皆是名噪一时的富豪。而在行业最疯狂之际选择甩货的靳保芳,却赫然在列且逆势上扬:经过 2022 年惨烈的财富缩水,前 50 名上榜富豪中,仅有 2 人实现财富增长,靳保芳便是其中之一。
这还并非靳保芳最耀眼的成就。过去 26 年,他将一座小县城打造成世界光伏重镇,旗下企业晶龙和晶澳,多次位居世界第一。
在光伏产业,流传着大哥必死定律。从施正荣起,行业王者更迭频繁,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靳保芳是为数不多的例外。这位年逾古稀的光伏老大哥,历经一轮轮周期,至今仍活跃在一线。其传奇,始于行业关键期的三次重要抉择。
行业起步:突破传统,引入高科技
1996 年,时任河北省宁晋县电力局长的靳保芳,对电力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了大量人员。为安置这些人员,靳保芳打算搞些副业。起初,他尝试过鞋厂、玻璃厂,但因门槛低、竞争激烈,很快便失败了。
这两次挫折让靳保芳意识到,要成功就必须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于是,他开始寻觅高科技项目。一次偶然机会,他听闻河北工业大学有一种生产单晶硅棒的技术。于是,他兴冲冲赶到天津洽谈合作。结果,被该技术负责人任丙彦教授断然拒绝:“这是大城市才能开展的项目。”言外之意,宁晋这样一个土里土气的小县城,怎能搞高科技?
靳保芳并未理会这些,他多次前去说服对方。最终,打动了任丙彦。于是,宁晋县历史上首家高科技企业——晶隆半导体厂(晶龙前身)诞生了。
虽然从天津借来了技术,但靳保芳并不满足于此。没有市场,再好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而当时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在日本。为打开销路,靳保芳与当时全球最大的硅片供应商——日本松宫合资,由晶龙生产单晶硅棒,供应松宫,后者经深加工后销往全球。
事实证明,这对晶龙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有了松宫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晶龙的发展势如破竹。到 2004 年,已成为全球单晶硅之王。
这个名号看似唬人,但当时的销量实则有限。直到德国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修订案,才引爆了全球光伏市场。以无锡尚德为标志,中国光伏企业开始扎堆涌入。
这对晶龙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巨大挑战。熟悉光伏产业的人都明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成为行业强者。晶龙当时业务单一,主要从国外进口硅料,生产硅棒后卖给他人,并不涉及电池、组件等下游产业链。
为打破这种局面,靳保芳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合作,于 2005 年成立晶澳太阳能,生产硅片、电池和组件,由晶龙控股。
然而,靳保芳进军产业链下游的雄心,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有业内专家嘲讽道:“就一个搞材料的,凑什么热闹?”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靳保芳的心。他顶住压力,以晶澳为核心,积极布局,逐步打通了从拉晶棒、切片,到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
2008 年,全球光伏市场迎来寒冬,晶龙却安然无恙。事后,靳保芳感慨:“单靠拉单晶,死路一条。”
光伏产业从诞生起就是全球化产业。靳保芳之所以能在小县城成就世界级大事业,离不开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这也是众多中国光伏企业迅速崛起的基础。
但这种全球化,容易让企业产生无所不能的错觉,最终在无节制的扩张中,被现实击垮。
行业疯狂:危机中冷静抉择
2008 年,中国光伏产业陷入疯狂。随着市场爆发,近千家企业涌入,占据世界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最高峰时,包括晶澳在内,11 家中国光伏企业纵横美股。
在挥金如土的华尔街,出身小县城的靳保芳感叹,苦干 10 年也赚不到这么多钱。然而,疯狂的财富游戏背后,一场国际资本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围剿,悄然收紧了包围圈。
当时,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但整个产业基本集中在光伏组件上,上游的硅料和下游的市场,都掌控在欧美手中,这种格局,业内有个形象的说法:两头在外。
欧美厂商看准时机,一方面推动多晶硅价格飙升,另一方面压低价格购买光伏组件。2005 年,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仅 40 美元 / 公斤,到 2008 年最高涨至 475 美元 / 公斤,翻了十几倍。
眼看欧美厂商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光伏巨头们终于按捺不住,纷纷入局。2008 年初,赛维 LDK 创始人彭小峰豪掷 120 亿,在江西马洪村开建万吨级硅料生产线。在那之前,中国多晶硅年产量不到 2000 吨。
同年 3 月,刚从华尔街归来的英利老板苗连生,也成立了六九硅业,准备在多晶硅领域大干一场。
在巨头们的示范下,全国多晶硅产线出现大量重复建设,甚至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点名批评。
那些未涉足多晶硅生产的企业,如无锡尚德,也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下,与欧美企业签订了 10 年长单合同。
但 56 岁的靳保芳,却从同行的疯狂中嗅出了危机。那年 8 月,他去南方考察,发现很多以前卖袜子的企业,纷纷转行投身光伏。一些家庭作坊甚至买两三台切割机,再买几根硅棒,切成片就能盈利。
从南方回来后,靳保芳果断下令:“甩货!所有的原材料和产品,哪怕降价处理也不留一点库存!”
事实证明,这次决策十分及时。一个月后,金融危机爆发,多晶硅价格暴跌,全球光伏产业遭遇重创。
国内光伏产业更是损失惨重,1/ 3 的光伏企业倒闭或停产。彭小峰和苗连生的多晶硅产线,恰好赶在价格暴跌的前夜。
然而,已经陷入疯狂的彭小峰们,并未打算收手。经过 2008 年暴跌后,光伏产业迎来短暂复苏。缓过气来的彭小峰继续疯狂,宣布在呼和浩特再建一个 6 万吨级硅料生产线。世界多晶硅霸主德国瓦克如临大敌。
因为布局较早,在多晶硅暴涨时大赚一笔的朱共山,更是接连扩产,短短数年,便带领协鑫挤掉德国瓦克,登顶世界第一。
这位昔日的民营电王,还在 2009 年 6 月下达死命令:在第二年春节前,投产多晶硅锭、单晶硅棒和切片业务,向下游挺进。但在那之前,该项目的负责人连长晶炉、切片机都没见过。
一位 2009 年底加入协鑫的员工回忆,看着眼前一片荒芜的工地,他心里嘀咕:2010 年初投产恐怕只是口号。但实际的施工进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与同行相比,身处小县城的靳保芳显得格外低调。他并未参与这场行业狂欢,甚至连口号都没喊一句,而是埋头苦练内功。
2011 年 3 月,由晶龙一次性投入 3000 万元的准单晶硅铸锭技术,成功实现量产。紧接着,晶龙发起一毛钱战争,通过超薄片切割法,练成 1 公斤硅棒比别人多切出两三片的能力,大幅降低了成本。
随着市场供过于求,靳保芳还决定,舍弃首位虚名,保持一定市场份额。而一年前,他刚刚带领晶澳,拿下电池片生产世界第一。
靳保芳的保守策略,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晶龙和晶澳。
行业寒冬:稳健前行创辉煌
进入 2012 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紧接着,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光伏市场再次掉头向下,甚至比 2008 年更加惨烈。
豪赌多晶硅失败的英利、赛维 LDK,陷入债务危机。无锡尚德也因高价签订过多长单合同,被迫破产重整。
相比之下,晶龙虽然也经历了亏损,但总体上平稳度过了危机。
也是在 2012 年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光伏产业,国内市场、技术和产业链全面发展,并涌现出隆基、中环等新的光伏龙头。中国光伏产业迎来又一次大爆发。晶龙凭借稳定发挥,分享到了这场盛宴。
但这一切,与很多光伏大佬已毫无关系。施正荣被扫地出门,彭小峰被追债,最后逃亡海外,苗连生则种菜、养鸭,过上了隐退生活。
对企业家来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多次穿越产业周期的靳保芳曾感慨:“考验一个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并非在困难之时,恰恰是在最红火的时候。”
30 出头便坐拥百亿身价的彭小峰,在野心膨胀之下,四处拿地投项目,一味追求做大,全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甚至在别人善意提醒时,还嘲讽对方:“分析师从来没有看对过一家伟大的公司。”
这种内心的膨胀,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据《中国经济周刊》爆料,彭小峰在赛维赚了钱后,安排其子女住在香港的半山豪宅,与李嘉诚等富豪为邻。
2005 年,施正荣成为内地首富后,尽显凡尔赛:“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他也确实说到做到,雇 6 名保镖,花 20 万包机参加达沃斯论坛,并一口气买下数十辆豪车,见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车。
相比之下,靳保芳的生活,可谓极度简朴。据媒体披露,他不抽烟,不打麻将,不穿名牌,也不配专职秘书。早年去香港出差,住最普通的宾馆,吃路边摊。
但生活低调,并不意味着做事低调。1992 年,40 岁的靳保芳被调任宁晋县电力局救火。彼时,宁晋县是有名的贫电县,缺电严重,甚至保证不了 3 天 2 小时的供电。
靳保芳上任后,果断撤换了 19 名中层干部,精简了 84 人,并结束了电力职工免费用电的历史。铁腕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一天晚上,有人用炸药将靳保芳家大门炸了个大洞,家人都被吓坏了,靳保芳却笑着调侃:“都说电力是电老虎,玩老虎,怎能没风险?”
这种铁腕和拼劲儿,也是后来靳保芳敢于投身商界,创办晶龙、晶澳,并在小县城干出世界第一的重要因素。
干大事需冒险,要有自信和决断力。但这种自信,如果不懂节制,就容易膨胀。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因盲目扩张而崩盘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计其数,从巨人、三株,到海航、恒大。敢干且懂得节制,这种品质在商业史上极为稀缺,尤其是在光伏这种快节奏的行业。
2010 年,汉能集团创始人李河君投资 100 多亿美元,进军薄膜太阳能行业。在那之前,他的印钞机——金安桥水电站已动工,建成后年入几十亿。公司高管笑言,天天躺着花钱也花不完。
得意的汉能高管,跑去美国湾流公司买飞机。当对方表示没听说过 Hanergy(汉能)时,这位高管介绍说,汉能在中国地势最险要的地方,盖了一座比胡佛大坝还大 1 / 3 的水电站。
正是这种膨胀的信心,让汉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满世界大手笔收购,最终在薄膜太阳能技术上一条道走到黑。
从 1996 年第一次接触光伏产业起,靳保芳在 26 年里,见证了施正荣、彭小峰、苗连生和李河君登上内地或本省首富的位置,也目睹了他们的辉煌落幕。
最终,在 2022 年,他以 70 岁高龄,闪耀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而他的对手们,则早已消失不见。
谈到晶龙的成功,靳保芳曾用一句话概括:“我们做到了任何时候都忠诚于行业,忠诚于市场,不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