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新子品牌Jovi亮相,手机厂商为何热衷多品牌战略?

1次阅读

共计 162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vivo 新子品牌 Jovi 锁定海外市场

近期,有消息称 vivo 将在 2025 年推出全新的子品牌 Jovi,主要瞄准海外市场,尤其是巴西。令人好奇的是,Jovi 这个名字其实是 vivo 之前语音助手的名称,赋予这个品牌特殊意义后,是否意味着它将聚焦 AI 手机?但根据目前曝光的信息,这个品牌首批上市的几款产品,基本是 vivo 先前中低端机型的简单改版,创新不多,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上的 vivo 和 iQOO 品牌。

从市场策略角度来看,vivo 之所以选择推出 Jovi,很可能是为了避免在海外市场被“低端手机厂商”的标签所束缚。数据显示,巴西主流销售仍以低价手机为主,售价多在 700 至 999 巴西雷亚尔(约合 800 至 1200 元人民币)。要在海外获取更高利润,厂商需要塑造高端形象,这时创立一个全新品牌,是避免主品牌形象受损的有效手段。

多品牌战略,手机厂商的必然选择

其实在国内,早有通过子品牌打开市场的范例。小米 2013 年推出 Redmi(现已改名),凭借 799 元的诱人价格和不错性能,销量突破千万,成为国产手机市场标杆。华为随后也推出了荣耀,快速获得市场认可,2018 年荣耀贡献了华为总销量的 60%。

OPPO 和 vivo 在 2018 和 2019 年也相继推出了自家的子品牌,均取得不俗成绩。这背后反映了厂商们对于多品牌运作的认知:第一 ,子品牌可以帮助拆分产品线,主品牌专注高端及线下市场,子品牌则聚焦线上和性价比市场; 第二,子品牌有助于减轻主品牌因售价或配置导致的形象负担,维护主品牌的高端地位。

以 vivo 的 iQOO 为例,根据 IDC 数据,2024 年前三季度 vivo 仍稳居国内市场第一,其中 iQOO 独占 5% 市场份额,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子品牌。

子品牌的认知挑战与产品泛滥

不过,子品牌也存在明显短板。对于普通消费者,尤其是不太关注手机市场的人,子品牌往往陌生且难以信任。许多人不知道 iQOO 跟 vivo 是同一家,也把它们视为价格较低、质量不稳的“杂牌”。

我早年间曾买真我手机给家人,虽然性价比不错,但家里长辈对这个陌生品牌充满疑虑,最终还是换成了 OPPO 旗舰机型。这种差异化让母品牌能够更好聚焦核心消费群体,同时子品牌则承担更多市场细分任务。

此外,目前手机子品牌普遍采用“机海战术”,Note、Neo、GT、Turbo 系列层出不穷。普通用户根本分不清哪款是主打性能,哪款是综合型产品。新机发布后改个外壳、换换芯片,就变成新型号,快速消耗库存的同时,也让消费者产生疲劳感。

当下,消费者更期望真有价值和创新的产品,数量多但没有实质升级的子品牌产品,很难长久吸引用户。

子品牌与母品牌的界限与竞争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部分子品牌过于抢眼,甚至“背刺”母品牌。拿 vivo 和 iQOO 做例子,2022 年底 iQOO 11 Pro 在性能、屏幕、续航等多方面都超过了同期的 vivo X90 Pro,唯一稍逊一筹的是摄像头和机身质感,但两者售价都是 4999 元,市场显然更青睐 iQOO。

这并非 vivo 独有的情况,早在 2019 年,小米 Redmi K20 Pro 尊享版就以更低价格和更强性能击败了小米数字旗舰小米 9,让小米 9 销量表现平平。魅族曾经因魅蓝系列抢风头,最终断舍离该产品线。类似的情况在多个品牌间屡见不鲜。

因此,子品牌虽然是为了突出和补充主品牌优势,而非与之正面竞争,手机厂商在设计产品时往往会在细节方面做出区分,尤其是在摄像头算法上。拍照技术不仅关乎硬件,更是厂商的核心技术壁垒,不太可能轻易下放给子品牌。只有这样,母品牌的旗舰形象才能保持竞争力。

总体来说,厂商需要明确主品牌与子品牌的市场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互补发展。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厂商对品牌线有清晰划分,避免了“子品牌压母品牌”现象泛滥。

结语

随着 vivo 推出全新子品牌 Jovi,我们看到手机厂商越来越倾向于多品牌布局,通过合理分工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提升整体品牌竞争力。不过,要让子品牌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积,而是真正为用户提供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长久站稳脚跟。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