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9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3 年 12 月 5 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在核聚变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首次实现了聚变反应能量产出超过输入能量——能量增益因子(Q 值)达到 1.54。这意味着通过激光输入的 2.05 兆焦耳能量,引发的核聚变反应释放出 3.15 兆焦耳能量,创造了核聚变能量输出占优的历史新纪录。
这项成果代表着人类首次在可控核聚变实验中突破了能量平衡点,对核聚变技术发展而言是一个突破性的里程碑。然而,使核聚变从实验室的科学成就转变为稳定且经济可行的商业发电方案,仍需面对许多技术与工程上的挑战,预计还需数十年的持续投入。
核聚变研究的两大技术路径
此次实验采用的是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该技术利用高功率激光束通过 192 束高能激光照射到一个名为“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的目标内壁,激发内壁反射 X 射线,进而压缩燃料胶囊,使氘氚混合燃料极致压缩并发生聚变反应。
另外一种主流核聚变技术是磁约束核聚变(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MCF),通常通过托卡马克装置产生强磁场限制高温等离子体,实现持续稳定的核聚变反应。该技术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参与国家包括中国、欧盟、美国等。
核聚变技术优势与现状
核聚变反应类似于太阳内部能量产生过程,采用氘、氚两种氢的同位素为燃料,融合后产生氦和高能中子,同时释放巨大能量。与现有铀基核裂变电站相比,核聚变产生的放射性废料半衰期短,安全性高,且燃料资源丰富,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然而,实现受控核聚变的技术难题巨大。燃料极其难以稳定和持续地维持极高温度与压力,且装置效率低、能量转换过程复杂。目前的实验室装置尚未达到能量输出与系统能耗的正向平衡。
此次突破背后的技术细节
国家点火装置的核聚变燃料胶囊直径约为 BB 弹一半大小,激光照射持续时间仅比光传播 1 英寸所需时间更短不到 1 秒。这瞬间完成对燃料的极致压缩和加热,使大约 4% 的燃料产生聚变反应。
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该实验中激光器输入能量为 2.05 兆焦耳,反应释放 3.15 兆焦耳,能量增益达到 1.54。然而,将整个驱动系统的电力消耗(约 322 兆焦耳)计入后,系统整体效率低于 1%,这表明距离真正的能量盈余和商业发电还有巨大差距。
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
实现商业化核聚变发电,不仅需要反复、稳定地实现点火,还需构建高效、耐用的激光或磁约束驱动系统,并解决聚变产生的高能中子对材料的损耗和安全问题。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指出,虽然此次单次点火成功,但要达到每分钟多次点火的稳定输出,以及高效驱动系统,还需要数十年持续研究。
全球核聚变发展格局
全球七国合作的 ITER 计划采用磁约束方式,目标是实现能量增益值达到 10 倍,输出功率 500 兆瓦。该计划虽具备更高设备效率,但依然处于实验室阶段,目标在 2050 年前后实现商业示范。
中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也有显著投入,拥有“东方超环”(EAST)、“中国环流器二号 A”(HL-2A)和“中国环流二号 M”(HL-2M)等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同时开展激光聚变相关研究,力争在国际核聚变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政策与资金支持的重要性
此次核聚变突破的实现,离不开长久的国家战略支持和巨大科研投资。美国能源部及国家核安全管理局投入数十亿美元支持利弗莫尔实验室,反映了政府对核聚变技术的重视程度。政治人物也纷纷表态,强调核聚变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核聚变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其商业化之路仍漫长而艰难,需要持续的科学创新、工程攻关和资金保障。
总的来说,核聚变已迈过重要的技术门槛,但要真正成为稳定、经济的能源来源,还要克服诸多系统挑战。未来几十年,核聚变研究仍将是能源科技领域最为激动人心和关键的突破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