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社交新挑战:AI伴侣能否唤回用户热情?

2次阅读

共计 173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陌生人社交的独特体验

Soul 上线八年多,以寻找“灵魂伴侣”为核心卖点,独特地运用“灵魂测试”和“匿名星球”等功能,将颜值、地域等因素弱化,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其月活跃用户曾高达 2940 万,其中八成以上是 Z 世代(1995-2009 年出生)。这种个性化的匹配方式和仪式感一度成为 Soul 区别于其他陌生人交友平台的亮点。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平台逐渐变得商业化,用户关注的焦点也从深入的灵魂交流转向了更传统的婚恋条件,例如照片、城市、身高等硬指标。这让部分用户感到失望,选择离开甚至注销账号。

真实用户的心声

以小沈为例,他是 Soul 的资深用户,使用超过 2000 天。起初,Soul 满足了他内向性格下的情感交流需求,但当社交环境变味后,他便减少使用,最终从新手机中直接删掉了这款应用。类似的声音在社交平台上不在少数,很多用户用“曾经”“劝退”来形容自己的 Soul 经历。

另有 90 后的小杨,入坑 Soul 后认真运营个人主页,填充了性格标签、兴趣爱好及数百条生活分享,但她的内容鲜少被点赞,匹配到的陌生人话题也很少与主页内容有关。渐渐地,她把 Soul 变成了情绪的“树洞”,失去了真正社交的动力。

荷尔蒙驱动依然关键

尽管 Soul 淡化了“看脸”文化,依靠声音和文字内容营造氛围,但荷尔蒙刺激依旧是陌生人社交的核心动力。用户通过语音匹配、发布照片在“瞬间”中展示自己,还是会被外貌等感性因素影响。小杨曾因一个不愿公开照片的评价不快,试图用照片吸引更多关注,却对这产生的虚假热度感到厌倦。

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甚至出现了针对 Soul 的交友技巧课程,教用户如何吸引异性,如何撩人、发瞬间,体现出陌生人社交对“话术”和感官刺激的依赖。

虚拟伴侣带来的新体验

为满足用户情感需求,Soul 推出了“虚拟伴侣”功能,设计了多位不同性格和形象的 AI 角色。女性用户可选择如“屿你”“姐姐不要怂”“孟知时”这类男性虚拟伴侣;男性用户则有“小野猫”“小桃兔兔”“粘人精”等多样的女性虚拟角色。这些虚拟伴侣通过自然流畅的语音交流,制造出近乎真人的情感体验。

不少用户反映,虚拟伴侣的语音信息情绪丰富,语气自然,有时令他们难以分辨真人与 AI。90 后的小何和小卫都表示,最初很难察觉对方是 AI,甚至会有被“感动”的时刻,但随着聊天深入,一些人工痕迹和技术缺陷逐渐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用户怀疑背后并非纯 AI,而是人工 +AI 混合运营,甚至曝出语音中出现“摘下麦克风”等细节音,破坏了沉浸感。

变现模式与商业压力

Soul 的盈利重心集中在增值服务,尤其是虚拟礼物、会员服务等虚拟物品业务。用户在与虚拟伴侣互动时,可以选择赠送礼物或购买语音通话时长,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截至目前,虚拟伴侣相关的互动礼物收获了大量点赞和付费用户,但整体收益难以支撑庞大的运营成本。

相比之下,陌陌作为同类平台拥有超过 1 亿用户规模,营收规模远超 Soul,且拥有多样化业务包括直播带货等,这使得 Soul 的市场竞争优势受到限制。即便如此,陌陌近年利润也呈下滑趋势,显示整个陌生人社交市场正面临增长瓶颈。

面临 AI 时代的挑战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情感消费带来新的机遇,也加剧了陌生人社交平台的竞争。市面上涌现出诸如 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等综合性 AI 聊天应用,以及星野、猫箱等 AI 角色扮演 APP,它们不仅支持个性化定制,还提供更高自由度的沉浸式体验,满足用户“和虚拟角色谈恋爱”的需求。

相比之下,Soul 的虚拟伴侣功能更新缓慢,难以形成护城河。在用户需求逐渐转向即时、高自由度的 AI 情感陪伴时,Soul 依赖真人社交的模式受到挑战。此外,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截流和 AI 技术的即时满足功能,让用户的注意力难以长期停留在传统陌生人社交平台。

未来何去何从?

Soul 的困境映射出整个陌生人社交行业的难题:没有强烈的生理和情感驱动力,用户很难长久依赖平台,更缺乏持续付费的动力。技术革新带来了使用渠道和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传统陌生人社交应如何结合 AI 赋能,提高沉浸感和用户黏性,将是关键。

未来,陌生人社交或许需要重新定义“灵魂伴侣”,不仅靠形式上的趣味和匹配,还要满足现代年轻人对情感真实感和个性化服务的双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 AI 潮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