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8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商业竞争的舞台上,入局的早晚并非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那些占据主流地位的核心产品,往往并非率先登场的角色。以腾讯为例,其诸多为大众日常所使用的产品,不少并非源自腾讯的原始创新,甚至在腾讯涉足之前,已有他人先行一步,但腾讯却能凭借后发之力,实现逆袭。从 QQ 到微信,从朋友圈到视频号,皆是如此。
这并非腾讯独有的策略,而是众多互联网公司惯常采用的手段,是巨头凭借自身流量基础,孵化新产品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在超级产品经理张小龙的主导下,一些用户习以为常的功能或产品,经他重新审视与思考,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近期的一个例证便是,在输入法领域市场趋近饱和、商业化前景受限的情况下,腾讯推出了微信键盘这一新产品。
在输入法这一传统领域,产品的商业发展路径并不明晰,即便坐拥庞大流量,也难以摆脱“工具化”的命运。上一次输入法被赋予特殊意义,还是王小川在“三级火箭”理论中,将其视作关键基石。在微信的世界里,输入法并非高深莫测之物,也未被赋予艰巨使命,它仅仅是一项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功能罢了。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探究互联网产品后发优势的形成机制。微信键盘究竟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微信键盘的外观与系统原生输入法颇为相似,它并非嵌入微信的插件,而是一款独立的 APP,不仅能在微信内打字启动,切换至其他软件时依然可以运行。
与其他同类产品不同的是,微信键盘的“智能推荐”功能别具一格。当用户在聊天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汇”时,在词汇选取栏中会出现相应的小程序、公众号,或是与歌曲相关的内容。输入公众号名称,会以卡片形式直接推送;输入影片名或书籍名,大多会通过豆瓣评分、微信读书在微信内的小程序呈现;音乐则由 QQ 音乐发送。
这种“输入即搜索”的推荐方式,强化了微信的搜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用户自行查找内容的时间。但需注意的是,该项功能需用户手动打开“拼写 Plus”功能下的智能拼写、智能推荐按钮。当输入关键词无法自动关联显示时,需点击键盘左上角 LOGO,进入二级菜单下的“智能推荐”进行选择。
在社交平台上,使用过微信键盘的用户对这一功能的评价褒贬不一。即刻作者 @哥飞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后,输入法下方出现卡片,点击卡片发出后,他发帖感慨,“这个交互做得太棒了,智能联想用起来十分舒适。”即刻网友 @寞桐疏影也表达了对该功能的喜爱,“发送媒体小卡片功能太赞了。”然而,在知乎上,知乎网友 @kevin 认为这项功能仍有优化空间,他指出,目前输入法的智能推荐仅歌曲、电影推荐较为准确,其他类型如文章则无推荐结果,且该功能在微信 App 以外的场景无法使用。
依托微信,“智能推荐”成为一大优势亮点,这项功能与智能拼写、表情推荐以及拼写检查一同被集成在“拼写 Plus”中。除此之外,微信键盘同样具备其他同类产品的常见功能,如语音转文字、支持多键盘输入等。
在一些关乎用户体验的细节方面,例如界面设计,微信延续了一贯的极简风格。一位知乎用户评价道,“微信键盘的整体界面非常简洁清爽,看起来与普通的输入法键盘无异。”该用户还提到,微信键盘左上角带有绿色的 LOGO“P”,作为微信键盘的菜单栏,点击进去可找到各种附带小功能。
在市面上,百度、搜狗、讯飞等产品占据了输入法近九成的市场份额,其中腾讯收购的搜狗输入法此前被视为行业主流。知乎用户 @荒原守望者是搜狗用户,经过对比,他的使用体验是,“微信键盘的界面和动效优于搜狗,与系统融合度极高,但存在两个致命缺点:没有剪贴板;标点符号不全,键盘布局分类混乱且难以查找。”
在一些交互机制的处理上,与其他输入法默认长按空格即可启动语音输入不同,微信键盘目前需手动完成初始设置。
输入法作为工具型软件,常充当互联网平台的“工具人”,难以承载企业复杂的商业使命,那么微信键盘为何会诞生呢?
业界对“智能推荐”串联微信生态内容的未来充满期待。或许这只是一种猜测,并非微信对这款输入法所寄予的全部意义。
2021 年 1 月 19 日的“微信之夜”,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 Pro 演讲中首次提及关键词输入法。他表示,微信原本无意涉足输入法领域,但因频繁收到用户关于聊天记录被窃取、输入内容会出现对应广告的投诉,决定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输入法。张小龙进一步说明,微信不保存聊天记录,且规定谁查看用户聊天记录将被开除。出于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微信推出了微信键盘。
微信键盘面世后,外界对这款新产品格外关注。微信键盘“拼写 Plus”中的“拼写检查”具备自动纠正错别字的功能,这引发了用户对个人信息收集的讨论。即刻用户 @小刘喜欢喝绿茶表示,“所以说微信键盘没有获取用户大数据分析,我是不信的。”@原来是任野则分析,“这表明它在随时读取你的输入记录,所以才能进行修正。”也有人指出,只要关闭“拼写 Plus”,不给联网权限,纠错联想等功能便会消失。
实际上,微信键盘的隐私政策中明确说明,微信键盘提供“隐私保护模式”和“拼写 Plus 模式”两种模式,前者作为基本业务功能,后者作为扩展业务功能。当用户首次安装并使用时,默认设置为“隐私保护模式”,用户输入的内容,包括复制后的剪切板信息,不会被上传至服务器,仅存储在本地设备。然而,一旦用户开启“拼写 Plus 模式”,部分输入内容会被上传至服务器,经实时处理后返回对应内容或服务(如动态表情、本地方言、纠错结果等),《隐私政策》在此处特别强调,“我们不会存储你上传的信息”。
微信键盘灰度测试三个月后正式上架,许多问题和细节得到了迭代优化。9 月,无论是知乎还是即刻上,都有用户反馈微信键盘没有剪贴板功能,如今该功能已上线。此外,用户诟病的“占用本地空间”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在 0.9.0 测试版中,微信键盘几乎会占用用户 1 – 2 个 G 的本地存储空间,而在随后的 0.9.1 测试版本中,有用户反馈该问题已修复,更新使用几天后,体积控制在 300 – 400M 内。知乎作者 @科技小贤在微信键盘测试初期发现,“拼写 Plus”中的智能拼写、智能推荐、表情推荐和拼写检查四项功能捆绑在一起,要么同开,要么同关。11 月中旬,这些功能已相互独立,可自由选择开启或关闭。不过,在截至目前最新的 1.0.0 版本中,仍有用户反映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输入中英文时,字符之间会有默认空格产生,导致“智能推荐”无法匹配。某些公众号或卡片实际上没有中英文间隔,此时用户需手动删除空格才能完成识别。
回顾腾讯旗下的明星产品,它们往往诞生于市场趋于平静甚至近乎停滞的阶段,随后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早在 2006 年,马化腾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过的东西,我们可以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实现超越。”
QQ 邮箱起死回生并实现反超的案例堪称经典。2006 年国内免费邮箱市场竞争激烈,接近尾声,网易旗下的 163 和 126 两款邮箱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用户注册总数超过 2 亿,而 QQ 邮箱仅占 3.7% 的市场份额,每日访问量仅有几万人。2005 年 3 月,腾讯全资收购了被张小龙卖给博大的 Foxmail,张小龙也随之进入腾讯,负责重建 QQ 邮箱。彼时,QQ 邮箱既复杂又笨重,腾讯内部已无人愿意接手这项业务,“就连邮箱代码都无人管理了。”张小龙带领不到 20 人的团队重新搭建系统,摒弃之前的复杂模式,转型为轻便的极简版。他们精准地找到了用户的核心痛点——并非网易所关注的“邮箱容量”,而是分享大文件速度过慢。QQ 邮箱通过“文件中转站”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将附件容量扩大到 1G,突破了其他邮箱通常只能发送 5M 左右附件的限制。这一创新功能迅速受到办公室白领的青睐,QQ 邮箱用户数量重新回升。2008 年,QQ 邮箱荣获腾讯唯一一款七星级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QQ 邮箱成功反超网易邮箱,成为国内电子邮箱产品月活用户数最高的产品。
张小龙带领 QQ 邮箱实现绝地反超所展现出的后发优势,在短视频领域再次得到验证。在短视频领域,腾讯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不顺。诞生于 2013 年的微视曾是腾讯在短视频领域的先行者,比抖音早三年。然而,由于决策失误,微视经历了关停和重启,始终未能肩负起引领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发展的重任。当短视频成为用户新的时间消耗利器,用户时长消耗甚至超过游戏,而腾讯作为连接内容的互联网平台,却未能在短视频领域占据关键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视频号应运而生。
在来势汹汹的抖音和快手面前,微信视频号显得较为稳健,仅内测就花费了大半年时间。其产品风格延续了张小龙一贯的极简主义。2020 年视频号正式上线时,快手日活突破 3 亿,抖音日活则突破 6 亿。视频号后发致胜的关键在于有势可借,它诞生于微信生态内,与微信共享同一用户池,用户通过发现页或好友点赞提醒即可进入视频号,这是天然的流量转化工具。2021 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提到,视频号的价值在于它是微信里的第二套身份体系。他还指出,视频号初期,内容和推荐质量较差。直到 2020 年 5 月,视频号新版本开始基于社交关系进行推荐,用社交推荐取代了机器推荐。彼时,观看朋友赞的视频量是观看机器推荐视频的 2 倍多,之后机器推荐的比例逐渐增加。视频号的数据开始飞速增长。2020 年,DAU 即突破 2 亿,2021 年底便达到 5 亿,日均使用时长达到 35 分钟。虽然后续腾讯官方未再公布相关数据,但坊间流传的数据显示其早已超过 6 亿。此后,腾讯邀请后街男孩、罗大佑、崔健等实力派歌手在视频号进行线上演唱会直播,主打情怀,吸引了大量关注。每次腾讯发布新财报,视频号都是券商分析师最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关于视频号的商业化路径和时间表。直到 2022 年底,马化腾亲自确认,视频号就是腾讯“全村的希望”。
QQ 邮箱、视频号这样的故事,腾讯想必希望不会是最后一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