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厂商们纷纷投入到 AI 功能的研发与应用中,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苹果、华为、小米等巨头都在加快步伐,推出各种搭载 AI 的手机新品,甚至在硬件设计上进行创新。例如,苹果在新一代 iPhone 16 系列加入了专门的 AI 按钮,声称未来可能成为唤醒 AI 助手的重要控件。此外,荣耀、vivo 等也在利用 AI 技术简化操作流程,提供更便捷的用户体验。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市场表现却并不理想。尽管 AI 手机的概念不断炒热,但真正引爆市场的“杀手级”应用却迟迟未出现。很多消费者对 AI 技术的实用性存有疑虑,甚至对隐私安全表示担忧。其实,AI 手机的梦想遇到了一系列技术和市场的难题,难以落实到普通用户的实际需求中。
行业分化与技术路线的两极化
目前,整个 AI 手机行业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类采用完全云端计算方案,比如 AI Pin 和 Rabbit R1 这类产品,依靠连接云端进行 AI 处理。它们通常硬件配置较为简单,没有存储大量用户隐私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技术成熟度和用户体验还不够。比如,AI Pin 采用磁吸佩戴方式,激光般的激光交互和投影技术虽炫酷,但在实际市场表现中,断连、过热等问题频发,导致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另一类则以苹果、OPPO、荣耀等为代表,试图在传统智能手机基础上,结合本地 + 云端的混合 AI 架构,探索 AI 功能的边界。这种方式更注重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但同时也需要在硬件性能上投入更多。例如,荣耀的 AI Agent 能实现语音操控查询续费、预约等一系列实际生活场景,显示出明显的实用价值。这种“以用促买”的思路,或许更符合市场需求。
硬件成本不断攀升,发展陷入“死结”
然而,AI 技术的核心——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为了运行大规模的 AI 模型,手机的内存、处理器、AI 芯片都必须不断升级。例如,最新的天玑 9400 和骁龙 8 Gen 4 芯片,采用全大核架构,AI 处理性能跻身行业前列,使成本大幅上升。而苹果、华为每次芯片升级,IC 设计成本也在不断攀升,从几亿美元逐步升高到十几亿。不仅如此,AI 手机还需要更大容量的存储和更快的带宽来支撑端侧大模型的运行。
但这些高昂的成本最终都由消费者买单还是由厂商自行消化?答案似乎并不乐观。由于 AI 功能尚未显著改变用户的核心需求,市场对于高价 AI 手机的接受度有限。2024 年,苹果产品销量出现明显下滑,厂商纷纷压缩产量或降价,以应对市场低迷。总而言之,技术越升越高,成本也在不断攀升,但收益还没跟上,形成了明显的“死结”。
用户需求:真正的变革还未到来
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市场上真正打动用户的 AI 应用还缺乏。现有的所谓 AI 手机,大多数只是将一些 AI 功能嵌入到手机中,诸如 AI 拍照、AI 助手、AI 消除等,属于碎片化的应用,而非系统性变革。消费者对“AI 干啥用”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在市场上,低价高性价比的 Redmi Note 14 Pro 依然受到欢迎,而定位“AI 手机”的魅族 Lucky 08 销量平平。原因为何?一方面,AI 功能多是“小打小闹”,无法彻底解决用户的痛点,比如“AI 比价”“任务机器人”等碎片化应用,门槛高,价值有限。另一方面,大家还在观望,等待真正能实现跨越的“杀手级”应用出现。
实际上,要实现 AI 手机的爆发,必须出现能够极大提升用户体验的“变革性应用”。比如缩短繁琐操作、实现更加智能的场景联动,或者在特定群体如残障人士中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比如,vivo 的无障碍功能,让视障用户通过 AI 得以“看见”周围环境,这样的真正切实帮用户解决问题的场景,才可能成为未来的突破口。
未来:谁能找到“杀手级”应用?
目前,整个行业还在摸索中。AI 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成本,也使得智能手机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从芯片到存储,从处理器到 AI 模型架构,所有技术都在高速迭代。未来,能否找到“杀手级”应用,究竟谁能破局?
专家们普遍认为,只有当 AI 技术真正解决用户核心需求,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时,才会掀起新一轮换机潮。也就是说,未来的 AI 手机,除了硬件的持续升级,更需要有触动人心的“变革性应用”出现。只有这样,AI 手机才能迎来像 iPhone 时代那样的爆发。
总结来说,尽管 AI 手机的潜力巨大,但技术层面、成本控制和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时间逐步化解。未来,谁能率先在 AI 应用上实现创新,赢得用户心,便有望迎来全新的智能手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