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10 年,乔布斯曾公开质疑触控屏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可行性,称其可能导致用户手臂疲劳。然而,12 年后,苹果正悄然推进触控屏 MacBook 的研发,首款支持触控的 MacBook Pro 预计将在 2025 年问世。
尽管乔布斯的观点并非总是正确,比如他对 3.5 英寸手机屏幕的判断,但苹果在触控电脑领域的起步确实晚于竞争对手。在 Windows 阵营中,触控电脑已有多种形态,包括传统笔记本加装触控功能、翻转屏笔记本、二合一设备、额外触控屏笔记本以及触控显示器等。
传统笔记本增加触控支持往往效果不佳,屏幕晃动和操作不便等问题频现。而翻转屏和二合一设备则更受青睐,它们允许用户在平板模式下更接近屏幕操作,从而提升便捷性。这类产品由多家品牌推出,如宏碁、华为和华硕。
附加触控屏的笔记本电脑主要服务于设计师和绘图师,华硕灵耀 X 双屏是典型代表。这些设备的额外触控屏位置设计各有优劣,键盘右侧布局因便于操作更受欢迎。
触控显示器在一体机中也有体现,例如华为的 MateStation X,但大屏触控操作存在视野局限和操作不便的问题。即便如此,触控功能的成本并不高,但支持触控的 Windows 笔记本仍属少数,这表明市场对触控功能的兴趣有限。
以小米 Xiaomi Book Air 13 为例,该产品售价亲民,却未能推动触控笔记本成为主流。这背后的主要障碍是 Windows 生态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导致触控功能的适配难度加大。
相比之下,苹果的封闭生态系统为其推进新技术提供了便利。苹果已切换至 ARM 架构自研芯片,这为其统一硬件平台和软件生态奠定了基础。macOS 生态相对纯净,盗版软件较少,开发者更倾向于支持苹果设备。
触控 Windows 电脑的最大痛点在于生态适配,尤其是办公软件的兼容性不足。即便微软尝试推动变革,但由于庞大的软件基数和开放环境,实现全面适配仍需时日。而苹果凭借封闭生态,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这一目标。
此外,触控操作在办公场景中的表现逊色于键盘和鼠标的组合。尽管如此,在特定领域如设计和绘图中,触控功能仍有其独特价值。同时,触控电脑需兼顾平板模式,以便在娱乐场景中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
苹果在触控 MacBook 上的尝试或将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触控功能的引入可能刺激 MacBook 的销量;另一方面,这可能对 iPad 系列产品形成竞争压力,尤其是 iPad Pro 用户可能进一步呼吁 macOS 的支持。
苹果此举的背后,是整个 PC 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IDC 数据显示,2022 年第四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大幅下滑,苹果虽相对稳健,但仍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触控功能的加入能否成为苹果的新突破点,尚需时间验证。
与此同时,Intel 和微软也在寻求转型。随着移动办公趋势的加强和游戏市场的变化,PC 行业亟需创新。苹果的触控 MacBook 或许能为整个行业提供一条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