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70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2 年的游戏产业,仿佛被寒冬笼罩,四季的轮转在这里似乎失去了踪迹。这一年,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自 2014 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行业内裁员阴影密布,版号数量缩减,买量成本攀升,新游上线数量不足,市场格局相对固化,整体呈现出缺乏活力的态势。不过,寒冬之中亦潜藏着转机,出海与精品化战略初现曙光,新的内容趋势崭露头角,行业的社会价值也逐渐获得更多认可。我们有理由期待,2023 年的游戏行业能够走出低谷,再度焕发生机。
行业寒冬:市场遇冷与内部调整
2022 年,中国游戏市场寒意袭人。宏观数据尽显疲态,实际销售收入降至 2658.84 亿元,同比减少 306.29 亿元,降幅达 10.33%;游戏用户规模为 6.64 亿人,较去年下降 0.33%。自主研发游戏在国内外市场的收入也纷纷下滑,移动游戏更是下降了 14.4%,网页游戏市场持续萎缩,仅客户端游戏实现了 4.38%的逆势增长。
微观层面,从业者们切身感受到了行业的阵阵寒意。裁员潮此起彼伏,百度、爱奇艺等大厂传出裁员消息,腾讯、阿里、字节、心动、B 站、快手等公司也相继跟进,米哈游、莉莉丝、叠纸等新锐企业也未能幸免。众多曾备受瞩目的游戏项目夭折,如心动的《萃星物语》、米哈游的《ProjectSH》、莉莉丝的多个项目等。投融资市场同样遇冷,国内游戏业全年投融资事件降至 70 起,获投公司数量减至 69 家,腾讯的投资次数从 2021 年的 73 次锐减至 13 次。同时,不少成绩下滑的老游戏被迅速停运,2022 年至少有 63 款知名厂商把控的游戏停运,其中不乏 2020 年后上线的“短命”产品。
版号停发无疑是行业寒冬的重要成因。自 2021 年起,版号停发导致游戏行业陷入困境,尽管 4 月后审批恢复,但数量依然稀少。2022 年全年仅发放 512 个版号,与此前年份相比大幅减少。不过,12 月底版号发放数量有所增加,还下发了 44 个进口游戏版号,多款游戏值得关注,如腾讯代理的《无畏契约》、《宝可梦大集结》手游版等。
出海探索:机遇与挑战交织
国内游戏市场增长乏力,出海成为众多厂商寻求突破的方向。中国游戏用户规模增长率自 2021 年起仅为 0.22%,2022 年更是出现负增长,这标志着以手游为主导的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厂商们敏锐地察觉到变化,纷纷将出海提升到战略高度。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表示将 60%的时间投入全球市场,网易 CEO 丁磊也希望提高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国家政策也积极鼓励游戏出海,2022 年 7 月商务部等 27 部门印发意见,持续培育网络游戏出海事业。
这一年,不少出海企业和产品成绩斐然。按广大大数据的白皮书,去掉中国大陆地区数据后,AppStore 手游收入榜上前 30 名有 8 家中国厂商,米哈游的《原神》排第 3,腾讯《PUBG MOBILE》排第 13,三七互娱的《Puzzles&Survival》位列第 17。新游方面,海彼网络的《Survivo!.io》(国内版本即《弹壳特攻队》)下载量超 4121 万,预估 2022 年收入超 1.19 亿美元;腾讯发行的《胜利女神:NIKKE》上线后迅速登顶多个海外应用市场,首月流水突破 1 亿美元。此外,在北美、东南亚、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中国游戏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游戏出海并非一帆风顺。2022 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上半年在海外的实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6.16%,但增长率有所下降,Q3 海外收入环比下降了 3.91%,最终相较 2021 年海外创收降低了 3.7%,自 2014 年以来首度负增长。国产游戏出海曾依赖的商业模型和买量打法优势不再,随着海外大厂对 F2P 模式和内购的理解加深,差距逐渐缩小,且买量成本逐年攀升,自 2021 年 5 月以来,全球重度手游广告获客成本暴涨 78%。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头部厂商开始探索“更深度”的出海模式,如投资、收购海外开发商,在海外设立分公司等。
内容趋势:开放世界与轻量休闲并行
2022 年国内游戏市场呈现出“开放世界”和“轻量休闲”两种新的内容趋势。《黑神话:悟空》和《原神》成为“国产 3A”的坐标,受其影响,一批以登陆多平台为愿景的开放世界游戏亮相,如《百面千相》《燕云十六声》《王者荣耀:世界》《致金庸》《无限暖暖》等。这些游戏有着不同于过去主流“国产游戏”的形态,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国产游戏的主流形态。这意味着国内大厂在研发思路上有所转变,加大了研发投入,从流量思维转向产品思维,主要游戏公司的研发费用增速将达到 30%。
在开放世界游戏中,主要题材有二次元和武侠。二次元赛道潜力曾被看好,但 2022 年上半年国内二次元移动游戏市场收入同比下降了 14.63%,更多游戏选择在开放世界中融入武侠元素。腾讯的《致金庸》野心勃勃,试图将金庸小说中的元素融入无缝大世界;叠纸的《百面千相》和网易的《燕云十六声》则在玩法和设定上各具特色,前者以“面具”为创意玩法,后者以五代十国为背景,重视武功招式与开放世界的互动。
2022 年休闲品类游戏爆火,小程序《羊了个羊》成为全民级游戏,年底《鹅鸭杀》受到各平台主播青睐。这类游戏玩法简单,能吸引新的、“非游戏用户”群体关注。此外,“休闲风”还刮到了手游市场,如《地铁跑酷》连续登顶 IOS 渠道下载量榜首,以《吸血鬼幸存者》为源头的“Roguelike+ 休闲”玩法框架也取得成功,《弹壳特攻队》出海成功后在国内受欢迎,《黎明前 20 分钟》《孤独的幸存者》《重返深渊》等同类产品表现不俗。
社会价值:行业地位获更多认同
2022 年,游戏行业在社会层面有了一些新动向。2021 年发布的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新规落实一年后成效显著,未成年人的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大幅减少,私自充值现象的家庭占比降至 15.43%,每周游戏时间在 3 小时内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长至 75%以上。游戏受限后,未成年人将时间投入到短视频与网络视频,超五成家长表示孩子将时间用在了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游戏对社会的正向作用也得到了更多认同。中科院团队发布报告指出,游戏技术对我国芯片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 14.9%,对 5G 和 VR 的科技贡献率达到 46.3%和 71.6%,且游戏技术已处于“社会纪元”,在多个领域可发挥更大社会经济价值。11 月,欧盟通过一项关于电子竞技和电子游戏的决议,肯定了游戏在多个领域的价值并制订长期战略。此外,沙特宣布投入巨额资金打造全球游戏和电竞中心,俄罗斯对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游戏项目给予扶持政策,我国人民网也发文表示应给予游戏产业更为客观、多元的认知。
借用 Newzoo 在 2022 年度《全球游戏报告》中的定义,2022 年是“调整的一年”。在深度出海、探索新类型、社会认同等因素的叠加下,我们有理由相信,2023 年的游戏产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