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低空经济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今年的行业大会和展览中,上百家企业齐聚一堂,展示了各种飞行技术和应用场景。笔者带你了解这场“空中”革新的前沿动态、产业布局,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
低空经济的崛起:谁在领飞?
自从“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国家层面就已明确将其作为未来的重要战略方向。2024 年,更被定义为“低空经济的元年”。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以及民航局联合推出了详尽的实施方案,目标是到 2030 年使低空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大关。这意味着相关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期,包括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和众多航空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低空经济聚焦:什么是低空?
简单而言,低空经济涵盖在 1000 米以下(可延伸至 3000 米)空域范围内的各种飞行活动和相关产业链。这里不仅有无人机、直升机,最近还加入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也叫“飞行汽车”。这些设备在物流、农业、环保、城市交通、影视制作以及应急救援等多个行业找到了广泛应用。
在产业链上,低空经济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制造、研发、运营到应用场景,涵盖了上中下游。其中,eVTOL 技术尤其亮眼,多家企业如亿航智能、沃兰特航空、时的科技等,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它们不仅在国内打下基础,还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如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行业新势力:企业纷纷入局
包括传统车企在内的多家汽车厂商也在飞行汽车领域大展拳脚。吉利自研的 AE200 型倾转旋翼 eVTOL 验证机,今年已完成多项飞行试验,成为国内首批实现此类验证的企业之一。小鹏、广汽等也相继亮相分体式飞行汽车,计划在今年内实现载人飞行。“陆地 + 飞行”双模设计,旨在实现未来的多场景出行。
技术上的相通,让汽车和飞行器如“亲戚”一般。轻量材料、电驱动、换电、自动驾驶等技术在两者之间互相借鉴,从而推动飞行汽车的商用进程。未来,随着技术成熟,这种新型出行方式有望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补充。
无人机:低空经济的“黑马”
无人机也是低空经济不可忽视的一环。民用无人机从个人娱乐到工业检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大疆为代表的企业,不断丰富产品线,实现“由消费向工业”的延伸。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无人机行业已完成超过 500 亿元的融资,行业前景广阔。无人机已逐步走入日常生活,从快递配送到城市监控、农业植保、海事巡逻,场景日益多样。
政策助推:打通“天门”和“地门”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2024 年,多个城市将低空发展写入地方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空中交通管理机构也采取措施,划分空域,为低空飞行申请提供更便捷的通道。同时,建设无人机管理平台,如中国联通的“极目无人机监管平台”、中移凌云的 5G 无人机系统,为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未来蓝图:应用场景逐渐丰富
想象一下:周末家庭用无人机送货到家,或在早高峰乘坐“空中出租车”畅游城市。深圳已成为城市低空生态的样板:美团无人机配送已覆盖多区域,订单量逐渐增加。未来,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落地,低空飞行有望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常态。
面临的挑战:理性看待“飞行热”
尽管低空经济前景令人振奋,但行业发展也存在风险。市场需要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追风”。产业链目前仍以制造和上游为主,后端保障和安全监管还有待加强。空域管理、监管体系、公众安全认知等问题,不容忽视。专家建议:“发展低空经济,不能只看规模,更要注重场景、法规、安全。”只有在合理规划和技术保障下,低空经济才能真正“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