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投资策略调整:减持与加码并行

5次阅读

共计 135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期,蚂蚁集团在资本布局上表现出“双向操作”:一方面减持奥比中光和永安行,获得了超过 7.75 亿元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持续加码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这背后一切,是战略调整,还是资本优化的巧妙布局?

减持背后的动因

根据奥比中光的公告,蚂蚁集团旗下的上海云鑫投资在今年年初到 3 月,减持了公司约 882 万股,套现约 5.56 亿元。尽管减持后,蚂蚁依然持有公司 10% 的股份,位居第二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奥比中光的股价在年内涨超 200%,主要得益于其人形机器人概念,虽然公司基本面尚在改善中,前三季度仍亏损超过 6031 万元,但在技术应用和市场布局方面表现活跃,例如将多款产品集成到英伟达 Jetson 平台,增强 AI 与人形机器人竞争力。

永安行的股权变动

在共享出行领域,永安行的股东结构也在调整。公告显示,控股股东由孙继胜变更为上海哈茂公司,实际控制人也发生了变动。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将持有的 6% 的股份转让给了杨磊,持股比例从 7.86% 降到 1.43%。

截至目前,蚂蚁集团通过减持奥比中光和永安行,累计回收投资超 7.75 亿元。这一“退”的同时,蚂蚁也在“进”。

关注前沿科技的新布局

蚂蚁的新投资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和海外支付领域。例如,今年 3 月投资了 AI 公司深度赋智(DeepWisdom),它的 MetaGPT 团队已经开源 OpenManus 项目;2 月,还领投了具身智能公司“星海图”的 A 轮融资。去年,蚂蚁还投资了 AI 视频大模型公司“爱诗科技”、创新科技企业“生数科技”以及“墨芯科技”等。

为何减持?

针对减持原因,蚂蚁集团投资部负责人解释说:“我们进行适度的减持,主要是战略调整的需要。过去几年,我们在前沿科技和全球化布局上投入较多。现在,为了资金的高效使用,我们会适当退出部分已获得良好回报的项目,把资金投入到更早期、更具潜力的创新领域。”

他强调,蚂蚁的投资层次更注重资源整合和生态赋能,奥比中光和永安行的持股周期都超过了 10 年。随着企业阶段性成熟,蚂蚁会在平衡合作与回报之后,逐步退出,同时支持下一代科技创新,比如大模型、具身智能、AI 算力等领域,形成“投资 - 支持 - 退出 - 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未来投资策略

“我们的核心仍是服务于公司的长远战略,同时尊重市场规律。”负责人表示,2023 年,蚂蚁聚焦 AI First 战略,布局自主大模型和应用落地。投资重点集中在 AI 大模型、算力、具身智能等领域,涵盖智谱、月之暗面、爱诗科技、墨芯科技等公司。当前,AI 正处于从实验室到产品化的关键阶段,必须持续投入。“蚂蚁一直以来的成功都归功于科技创新,我们将支持那些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团队。”

由于科技变革周期长,蚂蚁相信,理解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把握投资回报的关系尤为重要。评估前沿项目时,技术的前瞻性和稀缺性是核心,早期布局可助公司转型升级,获得先发优势。“我们相信,这些技术将在未来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补充说,虽然科技项目整体周期较长,但公司会通过阶段性的产品和成果,取得短期回报。蚂蚁追求长远价值的同时,也追求为社会带来持续的创新和价值创造。“我们的策略是:保持耐心,灵活布局,长期投入。”

本文由创业邦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这些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疑问,欢迎联系我们:editor@cyzone.cn。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