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与中概股还有上涨潜力吗?深度解析未来走势

3次阅读

共计 146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国庆长假期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分别上涨了 9%、13% 和 12%,这让停市中的 A 股投资者颇感遗憾。相比之下,港股和中概股因没有涨跌停限制,加上资金自由进出,一旦市场行情热起来,涨势甚至可能比 A 股更猛烈。

短短两周内,港股成为今年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外资投行纷纷转为看多,其中高盛发布报告称,MSCI 中国指数(主要涵盖港股和中概股)以及沪深 300 指数(A 股代表)仍有 15%-18% 的上涨空间。本文将重点讨论港股和中概股的未来潜力。

经济基本面与市场期待

从基本面来看,市场普遍等待中国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回暖。房地产的反弹将带来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复苏,最终带动就业和实体经济走强。这是一个需要时间且充满复杂性的传导过程,预计短期内难见显著成效。

外资公募基金的角色关键

市场目前最大的疑问是,外资公募基金(长期资金)何时会大规模进场?甚至,它们是否已经悄然进入?这将决定未来几年港股的走势,而不仅仅是几个月的短期波动。

反弹前,外资对中国资产配置处于近十年低谷。高盛指出,全球主动管理基金对中国仓位仅有 5%,相比四年前的 15% 显著下降。美林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外资公募基金多在减持港股,对冲基金则持续做空。

实地走访香港中环、西九龙,可以切身体会到港股市场的低迷氛围。特别是在美股、日股和印度股市表现强劲时,海外资金对港股的兴趣自然而然下降。

对冲基金与投机资金的推动

节前港股反弹,主要得益于对冲基金迅速扭转空头头寸。据港交所数据显示,9 月下半月卖空比例超过 18%,最高突破 20%;但到了月底迅速降至 13%,恒指成分股卖空比例更低至 10%。热门股如腾讯的卖空成交量也大幅下降。

这说明对冲基金及投机资金不仅回补空头,还建立多头头寸。节日期间,像 Jump Street 和 Jane Street 这样美资量化机构频繁现身港交所交易榜单,表明海外游资和内地游资合力促进了近期港股的快速反弹。

稳健反转需依赖外资公募基金

然而,要实现市场的持续上涨,必须靠外资公募基金进场,因为它们持仓更重、操作更稳健。这些长线资金的参与,才能将短暂的反弹演变成真正的反转。

过去三年,外资公募已经历多次“虚假反转”尝试,2021 年下半年和 2022 年底初两次明显加仓港股和中概股,但均因经济复苏未达预期而很快撤离。今年二季度的反弹亦未能持续,反映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仍未真正恢复。

短期内,外资公募基金会保持谨慎态度,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一些投资者认为,如果这波反转是真实的,未来每次回调都是加仓良机;如果不是,晚点入场影响也不大。

估值吸引力与信心恢复之路

目前,港股和中概股整体估值偏低,许多优质互联网股更是极具吸引力。然而,低估值背后是外资对中国长期增长信心的缺失。信心的恢复将是一个缓慢且分阶段的过程,不同投资者信心回归的时点各不相同。

内地资金的作用与局限

即使外资公募基金暂未大规模进场,内地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港股行情。A 股表现持续向好,会带来财富效应,部分投资者转向估值更低的港股调整资产配置。同时,一些内地资金虽不宜直接投入股市,但仍会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港股市场。

但是,由投机性内地资金主导的港股上涨难以长久,真正可持续的牛市还需大批外资公募基金的加入。

政策信号与未来展望

外资公募基金的态度除了关注经济数据,还非常看重主管部门对未来经济战略和政策的表态。节后各级政府密集的信息发布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也将聚焦于此。

虽然希望看到真正且长期的市场反转是大家的共识,但眼下情况依然充满变数,市场未来走向尚未明朗。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