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新潮流:创始人卖掉公司,员工股东共享红利

1次阅读

共计 13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硅谷出现了一种新的创业潮流:创始人将公司出售,股东和员工共享收益,而公司则只留下一个“骨架”。

Character.AI 卖身谷歌:创业者退出,团队留存

最近,AI 聊天机器人公司 Character.AI 宣布与谷歌达成协议。谷歌将支付许可费使用其技术,同时收编两名联合创始人和多名研究人员。交易细节显示,原投资者持股以每股 88 美元被收购,公司估值达 25 亿美元,比去年早期融资的 50 亿美元缩水了一半。员工期权也将继续以 80 多美元的价格发放,支付由谷歌支付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Character.AI 的原 CEO Noam Shazeer 和总裁 Daniel De Freitas,在离职谷歌近三年后,将重返 DeepMind 研究团队,加入谷歌的 AI 研发。公司临时由法律顾问 Dom Perella 接任 CEO。同时,约有 30 名模型训练和语音 AI 团队成员将加入谷歌的 Gemini AI 部门。为了降低成本,Character.AI 将改用 Meta 的 Llama 3.1 等开源模型,而不再使用公司自有模型。

谷歌方面表示:“我们很高兴 Noam 回来,他在机器学习领域非常杰出。这项协议将为 Character.AI 提供更多资金,帮助他们继续打造个性化 AI 产品。”

行业背景:创业公司如何迎来“收割季”

Character.AI 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凭借个性化和创新技术,成为 AI 聊天机器人市场的领头羊。他们的平台允许用户自主创建各种角色聊天机器人,带动了大量社区活跃与内容创造,融资也达 1.93 亿美元,估值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一跃而成为“独角兽”。

然而,收入一直未成正比。高昂的模型训练成本、有限的付费用户(仅 10 万付费成员)以及内容版权问题,都让公司难以持续盈利。尤其受众主要为年轻用户,粘性虽高但经济实力有限,加之内容审查不严,部分热门 IP 角色曾引发争议,导致内容下架,问题频出。

面对困境,创始团队选择与谷歌合作,既获得资金支持,也实现技术转让。这种“反向收购”模式在科技界逐渐流行:由资本雇佣核心团队,签署技术许可协议,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收购,以规避反垄断审查。

行业新趋势:大公司通过“反向收购”布局 AI

除了谷歌,微软、亚马逊也采用类似策略。微软花费 6.5 亿美元获得 Inflection AI 的技术授权,创始人和关键团队加入微软新部门。同样,亚马逊也以高价获取 Adept 的技术,用于增强 Alexa 和自动化能力。这些交易虽不完全是收购,但都引起了监管关注,比如英国 CMA 和美国 FTC 都在展开调查。

这让外界感叹:大公司的“隐性买卖”极大提升了它们在 AI 赛道上的布局,但也带来了反垄断风险和行业集中度过高的问题。

未来:AI 创业公司面临的选择

从市场反馈来看,许多 AI 初创公司都在考虑出售的可能——Hugging Face 每周都能收到十家发送收购意向的公司。尽管生成式 AI 领域在 2023 年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关注,但高昂的成本和盈利困难,让很多公司难以持续。资本的“并购潮”或许会让创新变得单一,也可能加剧行业的垄断态势。最终,是公司倒下,还是浴火重生?答案或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

这股潮流是否会成为 AI 行业的新常态,还需继续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型科技公司在未来的 AI 版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小公司还需要权衡合作与创新的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