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企微、飞书:协同办公三巨头的商业化之路

3次阅读

共计 459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9 月 19 日,QuestMobile 最新数据表明,8 月国内协同办公类 App 月活跃用户数(MAU)维持在高位。其中,钉钉 MAU 为 2.05 亿排名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企业微信,其 MAU 为 1.04 亿,飞书则有 789 万。

值得注意的是,钉钉历史上首次实现暑期 MAU 破 2 亿,然而,它并未对这一成绩表现出强烈的兴奋之情。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价值的日活才是 to B 业务的根本,没价值的日活即便再高也毫无意义。”

今年以来,钉钉多次提及商业化。3 月 22 日,它对外发布了商业化产品,通过三个商业化版本、抽取佣金等方式来盈利;9 月 21 日的 2022 秋季钉峰会,更是首次对外阐述了大客户战略。

同样在商业化方面动作不断的,还有飞书和企业微信。5 月中旬,企业微信发布公告称,将按照平台接口调用许可向服务商进行收费;下半年,飞书在各地举办城市峰会,商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协同办公领域的这三巨头不约而同地迈向“钱途”。正因如此,不少人将 2022 年定义为协同办公软件商业化的真正元年。在共性目标之外,各家的行为逻辑却各有不同。

钉钉改调子

若要为钉钉的商业化寻找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云钉一体”无疑是关键。在此之前,钉钉期望打造出能与微信相媲美的超级 App。

以两个关键节点为例。2017 年 12 月 27 日,钉钉用户数达到 1 亿。当时陈航兴奋地宣称,“1075 天,我们实现了一个小目标,用户数达到 1 亿……”紧接着在 CES 展会上,陈航更是表示,“1 亿用户数只是一个小目标,下一个目标是 10 亿用户量。”

此后,疫情爆发,远程办公、线上网课使得大量白领和中小学生涌入钉钉。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钉钉的用户数超过 3 亿,超级 App 的野心再度被提及。

但正是这次“天降”用户,加速了钉钉的商业化进程。超出正常增速的用户规模,让钉钉承担了诸多成本。据了解,钉钉的下载量致使阿里云在短期内连续扩容了 10 万台服务器,这等同于头部大型企业一年的采购量,而在疫情期间大力推广的视频会议,有时一天就要补贴几个亿。

阿里巴巴曾在财报中明确指出,2020 财年第四季度创新计划和其他部分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损失达 30.63 亿元人民币,主要原因便是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远程办公软件钉钉所导致的亏损。

倘若再算上此前为追求增长和规模所付出的成本,一直未找到变现途径的钉钉,在阿里内部就是一桩赔本买卖。

这种典型的互联网式“亏损换增长”模式,在以往并无问题,陈航曾多次强调集团没有将创造利益作为钉钉的首要考量因素。但当高层的意愿发生转变时,事情的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倾斜。

2020 年 9 月 27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组织架构调整降临。阿里巴巴宣布,将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以确保“云钉一体”战略能够全面落地。

作为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阿里云肩负着阿里巴巴新增长的重任。对于阿里云而言,「阿里云 + 钉钉」的组合,类似于「Azure+Teams」、「AWS+Slack」,更有助于推动阿里云的商业化。从这时起,钉钉实际上已经开始加速商业化进程。

然而在“云钉一体”初期,钉钉并未做出突出贡献。2021 年 8 月 3 日,阿里巴巴公布 2022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钉钉业绩首次从创新业务板块调整并入云计算板块,由于尚处于投入阶段,并入后甚至导致利润下降。

先于钉钉服务大客户的阿里云,是个值得借鉴的对象,于是钉钉将目光投向了大客户。

当下的企业服务领域已形成共识,商业化见效最快的方式之一便是主攻大客户。以 Salesforce 为例,根据 2020 财年披露的 Enterprise 级别客户(年化收入 >100 万美元)营收占比显示,这部分客户的收入贡献持续提升,2020 财年占比将近 70%。

钉钉的大客户战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总裁叶军在近期的采访中透露,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收入占比大致为 1:1;在拉动阿里云营收方面,“上个季度云的增长是 10%,这里面有钉钉的贡献,否则增速就不是两位数了。”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大客户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大客户往往有着定制化需求,这与供应商的规模化需求在本质上相互冲突。

产业互联网实际上并没有新鲜故事。钉钉众望所归地推出了 PaaS 化:PaaS 为搭建定制化功能提供了一套相对标准化的能力和工具,以此来弥合定制化和规模化之间的隔阂。

飞书两手抓

飞书诞生于字节跳动的内部孵化。

2016 年底,在试用过市面上的各类办公工具产品后,字节跳动决定自主研发一款协作套件,即 Lark。2019 年初,Lark 首先进入海外市场,半年后开始在国内推广。

当时,国内企业办公市场由企业微信和钉钉占据主导。因此,为避免与它们正面竞争,海外版飞书 Lark 一度被视为发展重点。

同样是疫情为飞书带来了增长动力。2020 年 2 月 24 日,飞书宣布向全国所有企业和组织免费开放,这无疑是向企业办公市场发起正面进攻的信号。

在一次采访中,飞书 CEO 谢欣曾表示:如果仅就去年(2020 年)而言,我们 DAU 的目标是达成预期的。

不过,一位接近飞书的知情人士透露,2020 年飞书设定的全年 DAU 目标为 2000 万。“当时受新冠疫情催化,飞书 DAU 在短时间内从不足百万升至 200 万,但到 2020 年底,实际数据与目标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

出现落差也属正常,毕竟后发者处于劣势。相较于 2019 年才进入市场的飞书,钉钉与企业微信分别在 2014 年、2015 年就已推出。对于后来者而言,在面临增长压力的同时,还需要权衡商业化问题。

根据《晚点 LatePost》披露,Lark 将在 2022 年加快海外商业化进程,并定下了 5 年内全球营收达到 60 亿的目标。这一决定的背景是,2021 年飞书在国内的增长未达预期。

飞书在 2021 年制定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目标,上半年 DAU(日活跃用户)要达到 1000 万,但最终未能实现。当年 3 月实际日活仅有 300 万,11 月日活则在 450 万左右。

Lark 的海外商业化进程暂且不谈,回到国内市场可以发现,飞书始终没有放弃扩大用户群体。

今年 5 月,飞书春季未来无限大会上推出“领飞计划”,宣布飞书 People 标准版将面向中小企业免费开放,并为百人以下企业免费提供飞书 OKR 标准版。

这一时机把握得十分巧妙,正值钉钉和企业微信相继宣布开始收费,此时飞书推出免费产品,会促使一部分客户发生迁移。从这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飞书依旧希望打开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入口。

当然,飞书在国内市场的商业化进程也在加速。久谦中台专家纪要显示,2022 年飞书商业化团队规模将继续扩大,达到 2021 年的 5 – 10 倍。

此外,今年下半年飞书的城市峰会相继召开,主要针对的是拥有大型企业及新锐头部公司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上述资料表明,飞书的目标付费客户多为各行业头部企业。

这实际上与钉钉今年的大客户策略类似,也意味着会面临定制化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 2021 年 10 月,企业微信团队约 700 人,钉钉团队约 2000 人,而飞书团队超过 7000 人。单从数字来看,飞书似乎符合钉钉所说的“平衡不好定制化和规模化”的情况。

飞书总裁张楠私下表示,“飞书不做定制化。定制化虽带来了眼前的客户,但也导致维护成本无限上升。所以,即便对自己的东家字节,也不做定制功能,字节内和字节外,使用的都是同一个飞书。”至于几千人的服务团队,并非用于服务,而是专注于产品与运营。

暂且不论产品模式如何,至少可以确定的是,由于都将目标瞄准大客户,飞书和钉钉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

企微兼攻守

作为抗衡钉钉的产物,企业微信于 2014 年从微信的“企业号”脱胎而来,并于 2016 年 4 月 18 日上线 1.0 版本。当时钉钉已上线一年多,企业微信定位为企业 OA,并由此开启了长达三年追赶钉钉的历程。

真正使企业微信与钉钉形成双雄鼎立局面的,是 2019 年发布的 3.0 版本。2019 年 12 月 23 日,企业微信在广州召开年度大会,发布了与微信生态进一步连接和升级的计划,推出 3.0 版本。

实际上在 2018 年 10 月,企业微信就开始与微信生态互通内测,3.0 的新版本则加速了企业微信与微信生态的进一步融合。

如果说钉钉侧重于强管理,飞书注重重协作,那么企业微信的优势则在于与微信体系的全面打通。

在官方介绍中,“连接器”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背靠拥有近 10 亿用户的“国民应用”微信,企业微信稳居协同办公场景的第二位。

不同的是,尽管在用户体量上,企业微信目前处于第二,但在团队人数上却是最少的,甚至不及飞书的零头。而这也意味着,随着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微信面临的人力压力急剧增加。

在危机感的驱使下,今年 1 月 11 日举办的企业微信 2022 新品发布会上,副总裁李致峰将 4.0 版本视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更新”。

此次更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企业微信团队宣布企业微信与腾讯文档、腾讯会议、微信客服等产品进行融合与协同,进一步开拓新的服务场景和能力。

此次改动实属难得,张小龙在去年底的员工大会上曾对团队表示,“你们总说企业微信要和腾讯会议、腾讯文档打通,我觉得这事不用急,效率工具带不来创新。创新先要想清楚路径,而人数增加往往并非最佳路径,因为会引入管理的复杂度。”

不过对于此次打通,也有用户并不买账,“企微 + 腾讯会议 + 腾讯文档不就是飞书嘛。”

另一方面,企业微信也在积极推进商业化。

今年 5 月 9 日,企业微信发布服务商平台收费模式调整通知,将原有的按照应用收款资金比例收取的“平台技术服务费”,替换为按服务商接口调用收取的“平台接口调用许可费”。也就是说,从“抽佣制”转变为了“人头制”。

不少服务商认为,此次调整收费策略对其控制开发成本构成了不小的挑战。传导到运营层面,服务商不得不选择涨价来消化成本。也有媒体分析称,此次加价是在筛选所谓的“先进”客户,为进一步的商业化做准备。

需要了解的是,企业微信的初期 SaaS 相关服务,与钉钉的功能相比相对较弱,资质准入门槛较低,客户满意度也较低。后续在认识到这一点后,2017 – 2018 年企业微信发力加强 SaaS 服务,引入第三方平台。

根据久谦中台专家纪要显示,2020 年企业微信收入 12 亿元,2021 年有 25% 的增长,收入达到 15 亿 – 16 亿元,包括企业微信自身收入以及第三方平台 GMV。

具体而言,收入中主要为客户关系管理 SCRM 的 SaaS 平台占 60%,行业解决方案占 30%,以及其他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比 SaaS 服务商资金流入更多,抽成占比 15% +。此次调整收费模式,意味着收入结构将有所变化。

总体而言,尽管面临钉钉和飞书的竞争压力,成立 6 年的企业微信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加速商业化进程。

在钉钉初期推广时曾有一件趣事,时任锤子手机 CEO 的罗永浩曾被邀请成为钉钉代言人,传闻称是钉钉的创始人无招,亲自飞往北京与罗老师会面商谈,双方在一周内就敲定了合作。

此后在 2019 年,欠款 6 亿的罗永浩卖掉了锤子科技,成为了“交个朋友”的电商主播。为了促进与电商粉丝的转化,他通过企业微信来运作私域流量。

而在今年 7 月 10 日,无债一身轻的罗永浩官宣了最新的 AR 创业公司,取名为“ThinRedLine(细红线)”,随后宣布“新公司第一个决定”,就是将公司开到飞书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被人调侃为“行业明灯”的老罗,在一路创业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见证了中国协同办公产品的发展历程。

当下,中国协同办公服务市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应用场景和服务规模正在迅速增长,当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商业化自然就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简单的问题随之而来,客户还够分吗?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