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8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机器人产业:从“显学”到现实收益的转变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成为了行业热点: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升级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让机器人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从影视剧到春晚舞台,机器人的身影频繁出现,比如 Alpha 机器人、Jimu 汪汪、Walker 以及拓荒牛。这些都彰显出机器人在科技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但令人意外的是,虽然机器人技术广受关注,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并不热烈。真正引爆市场情绪的,还是埃隆·马斯克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推特,这一消息一度让 A 股机器人板块火热起来,小米等企业纷纷加码投入。可以说,马斯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机器人行业的“带货王”。
然而,如果只将成功归功于大佬的嘴上功夫,未免低估了产业自身的努力。实际上,机器人产业早在机械自动化时期就已萌芽,从“终结者”等科幻影像到实际应用,历经了多年的探索。虽然一些领域、一些公司还在小步前行,但也有不少企业已经找到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迎来了曙光。那么,这一转折点是怎样形成的?未来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机器人分类:技术与能力的不同路径
按国际标准,机器人可以分为三类: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而从能替代人类的角度来看,又可大致分为两类:具备 ** 机器属性 ** 和 ** 人属性 **。这两者的发展路径截然不同,也决定了行业的未来走向。
机器属性:落地快,高精度驱动
所谓的“机器属性”机器人,强调的是机械的高精度、高强度、高灵敏度以及微操作能力,主要目标是替代重复繁琐、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其核心技术依赖于机械、传感器等基础技术的发展。
一台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 1959 年发明、1961 年开始应用的“尤尼梅特”(Unimate),这也是全球首台工业机器人。它的任务简单:将汽车零部件拣选出来,放到传送带上。尽管如此,它凭借高效精准的表现,开启了机器人自动化的先河。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工业机器人载感、触觉、视觉等传感器逐步加入,灵活性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便是偏向于机器属性的杰出代表。它通过机械臂以及 3D 高清内窥镜,让医生坐在远程控制台上进行微创操作,不仅减轻了医生的体力负担,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这类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高精度,发展空间主要在于更复杂动作的实现,比如系鞋带、缝合等微操作,而无需机器人具备自主思考能力。它们通常用于工业生产、医疗和科研领域,依赖机械精准和高效。
人属性:仿人动作与智能思维的结合
与机器属性不同,“人属性”机器人试图模仿人类的行动和思考能力,目标是让机器人不仅外形像人,动作像人,还能实现类似人类的判断和学习能力。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凭借其出色的仿生能力成为行业焦点。
在外形和动作方面,仿生机器人通过机械构造和芯片算法模拟人体的平衡、跳跃、奔跑等高难度动作,这一技术依赖于仿生学和运动控制。内在思维方面,则主要靠人工智能(AI),让机器人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机器人在识别环境、做出决策上逐步逼近人类水平。
AI 的快速发展,为“人属性”机器人提供了巨大空间。比如在围棋、医学影像识别等领域,AI 已经能轻松击败人类高手,甚至实现超越。同时,这也带来“莫拉维克悖论”等挑战,即在有能力“思考”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技术安全和伦理道德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人属性”机器人仍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技术难度极高,开发成本高,市场需求多样化,使得商业化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支付能力有限,消费者对于高端定制化产品的接受度尚待时间检验。
行业差异: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
在工业领域,机器属性机器人应用场景稳定、流程明确,投入产出比高。比如,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如 ABB、库卡、发那科和安川,日本、德国、瑞典等工业强国的技术水平亦体现了国家工业基础的实力。这些公司和国家的机器人水平,基本对应着各自的工业发达程度。
以中国为例,随着工业水平的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逐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2021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 36.6 万台,同比增长超过 50%,一批如埃斯顿、禾川、汇川、拓斯达以及绿的谐波等优秀企业逐步崭露头角。这些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方面不断突破,国产替代逐渐展开,行业潜力巨大。
相反,面向服务和人属性的机器人则还在“仰望月亮”。原因很简单:技术门槛更高,需求场景复杂多变,市场规模偏小,个性化需求明显,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比如,家用扫地机器人,虽然市场已达百亿规模,但仍是基础性的家电类产品,更多满足“懒人”需求;而诸如智能陪伴、厨艺机器人的兴趣依旧偏向尝鲜,难以实现大规模普及。
未来的机会:产业链国产化与新兴市场的挖掘
面对行业的巨大潜力,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产业链关键部件的国产替代,二是开拓全新市场空间。
产业链方面,核心零部件中的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技术壁垒很高,尤其是减速器,其毛利率达 40%,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当前国产比例仍在 20-30%,技术成熟度高、认证周期长,推进速度要靠不断研发和市场验证逐步实现。
另一方面,创造新市场,也是未来发展的破局之道。如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有望带来全新的应用场景。以机器人为载体,结合 AI,探索更为丰富的用途和商业模式,有望在未来打造出新的“蓝海”。
但这也伴随风险:谁会成为“摘果子”的人?就像互联网产业中,应用软件和基础设施的关系,或电动车行业的供应链协调一样。未来,可能由像商汤、云从等 AI 龙头,或者普渡、优必选等机器人企业来实现产业链的碎片融合和商业化突破。
总结:把握“月亮”与“六便士”的双重机遇
当机器人行业成为关注焦点,创业热潮也随之而起。未来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推动产业链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开拓创新应用场景,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像“月亮”般遥远宏伟的目标,和“六便士”般务实可得的收益,两者兼顾,才能真正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