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AI产业崛起:从人才高地到全球创新策源地

4次阅读

共计 16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 DeepSeek 的出现,中国 AI 行业进入加速阶段,但这也加剧了一线城市间的竞争焦虑。然而,北京的表现与众不同。

北京并不担忧错过 DeepSeek,因为 DeepSeek 更害怕错失北京,特别是错失这里的人才。尽管 DeepSeek 和 Manus 分别起家于杭州和武汉,但其核心团队均位于北京,甚至北京分公司比本地公司成立得更早。正如一位创业者所言,只要人不离开北京,项目就不会轻易外迁。

21 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而北京正是中国 AI 人才的聚集地。早在 2018 年,距离 ChatGPT 席卷全球还有四年时间,一场关于 AI 发展的顶级会议便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如何提升当前的科研水平。当时,谷歌提出了突破性的 Transformer 架构,后来无论是 ChatGPT 还是 DeepSeek,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开发。实际上,Transformer 的核心理念早在谷歌之前就由中国 AI 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张钹提出。

智源研究院的诞生

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北京决定采取行动。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的张宏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立一个非营利性、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新型科研机构,汇集全国顶尖高校和企业的人才。他的提议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认可,最终促成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BAAI)的成立。

北京市政府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整合了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数据资源,构建了一个开放平台,鼓励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智源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理想主义精神,不拘泥于传统体制,而是专注于挖掘具有潜力的研究人员。

刘知远便是受益者之一。尽管当时他还未评上清华大学副教授,但在智源的支持下,他获得了上千万元的资源投入,用于开展大模型训练。这种机会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得益于智源的努力,中国 AI 界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企业家和技术领袖,如面壁智能的刘知远、月之暗面的杨植麟等。这些人在智源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续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 AI 版图的重塑

DeepSeek 和 Manus 的成功引发了其他城市的反思。上海、深圳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试图弥补自身短板。然而,北京早已占据了先机,拥有全国 60% 的人工智能人才,以及 90 多所知名高校和 1000 多家科研院所。

为了巩固优势,北京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包括算力补贴、场景测试支持等,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与此同时,上海、广东等地也不甘落后,提供了高达数千万元的资金补助。

面对激烈的竞争,北京并未盲目扩张,而是注重保持战略定力。例如,北京设立了总额 100 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明确规定只投资本土企业,并要求被投企业长期扎根北京。此举旨在避免人才流失,同时也彰显了北京的决心。

在国家层面,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出台有效遏制了地方之间的恶性竞争。北京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更加专注于长远发展。

自主创新之路

面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的压力,北京选择了自主创新的道路。智谱和彩云科技等企业相继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挑战西方的技术垄断。

彩云科技提出的 DCFormer 架构不仅兼容原有 Transformer 模型,还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 AI 领域的技术实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如今,北京已经成为中国 AI 产业的领头羊,通过底层技术创新带动全国 AI 产业的发展。其他城市则结合自身特点,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具体应用场景。

北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它立志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为此,北京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涵盖算力支持、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

汇聚全球顶尖资源

北京不仅吸引了国内顶尖学者,还吸引了众多国际顶级专家。例如,三次获得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马尔奖的朱松纯教授,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超级新星”胡渊鸣等人,纷纷选择在北京发展。

此外,北京汇聚了 Google、英伟达、AMD、苹果、Intel、华为、ARM 等国际巨头,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融科资讯中心周边聚集了 41 所高校、206 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和 67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

可以说,北京凭借一己之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 AI 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