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9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多个传统热点行业遭遇“集体冷却”,行业赛道逐渐被投资人抛弃,让不少人陷入迷茫。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政策变动带来的行业震荡
以教育为例,2021 年 7 月发布的“双减”政策,让此前风光无限的在线教育行业瞬间陷入低谷。曾经估值破百亿甚至千亿的公司如猿辅导、作业帮纷纷遇冷,不再受到资本青睐。这不仅让行业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也让很多投资人陷入深深的迷茫和焦虑,他们曾是行业内的明星,但如今却变成了“亏损最多”的他们,职场氛围变得诡异紧张,甚至有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資人因此而一度抑郁。
创新药行业的兴衰
以创新药为例,自 2018 年香港引入 18A 新上市制度、2019 年科创板推出新标准,曾经风光一时。然而经历了 2019 年和 2020 年的资本狂潮后,2021 年创新药股价开始大幅下挫,市值从高点的百亿港币掉到仅剩十亿左右。原因在于业内“伪创新”倾向严重,泡沫估值随之破灭,长周期、投入高、收益慢的特性进一步让投资者失去信心。现在,医疗投资的热度已不足 1 成,很多机构面临募资难、退出难的问题,行业似乎变得“凉透了”。
新能源行业的变迁
2021 年中国新能源市场迅猛发展,造车新势力市值达千亿,宁德时代市值突破万亿。2022 年,光伏、储能、氢能等新兴技术被疯狂追捧,估值一度估得天花乱坠。然而,到了 2023 年,随着锂价从高峰的五十万一吨下滑到十万,锂电行业迅速哑火,相关项目融资减缓,估值大幅缩水。储能、钠电、硅电等领域也纷纷遇冷,整个新能源赛道似乎逐渐退出了投资者的视线,只剩少数前沿技术如核聚变依然获得一些资金。这反映出行业周期的自然规律,又或者是商业模式的根本未能站稳脚跟。
SaaS 领域的困境
2023 年,代表行业的北森港股上市,市值长期维持在 20 亿港币左右。这让曾经高估值的 A 轮、B 轮公司纷纷面临“估值下调、融资困难”的窘境。许多原本被看好的独角兽企业要么继续烧钱撑到寂灭,要么大刀阔斧裁员降成本维持生存。市场逐渐变得“冷静”,投资热情大不如前,整个 SaaS 行业的融资和上市变得格外艰难。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市场“闭环效应”的必然结果。
未来的思考:还有希望吗?
我与很多投资人交流过,无论是教育、医药、新能源还是科技,行业的“寒冬”都让他们痛苦不已。许多曾经声名显赫的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不得不转型或退出。有人开始转向制造业、材料行业,还有的投身 AI 赛道。面对如此阵痛,我依然相信:中国的未来仍值得期待。年轻市场、国家背景、行业底蕴,都是我们坚持的理由。
当一个行业被投资人集体抛弃,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逃离,寻找新行业;二是在原有基础上,发现结构性的机会或被低估的优质企业。只要不是政策原因或商业模式彻底失败,我们都可以在底部挖掘潜藏的价值。比如,曾经的消费行业短暂泡沫后,估值已逐步回归合理,新能源行业底部也在不断修复。
冬天来了,但也是最适合打猎的季节。保持耐心,等待春天的到来,总会有新的希望在前方等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