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具厂到碳纤维巨头,他的坚持造就中国奇迹

1次阅读

共计 160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一位企业家的传奇故事,绝非靠一时的名利,而是靠他留下的价值与影响力。陈光威,正是这样一位用勤奋和坚韧改变命运的企业家。2017 年 4 月,他的成就被誉为国家的重要财富,但四天后,他撒手人寰,享年 76 岁。

从小流浪、乞讨,陈光威靠着勤学苦练,逐步走出阴影。他面对“外姓人”、家庭的歧视与贫困,把双肩扛起,实现了从农村普通农民到国家级明星企业家的蜕变。威海人 的血脉中,流淌着沉重的民族情感,也激励着他不断奋斗。1942 年出生,陈光威童年在战乱与屈辱中长大,日本租界、英租界的历史阴影,让他倍感愤怒。那次海上游泳比赛,他没有上刘公岛领奖,而是选择游回,表达了那份沉甸甸的民族自尊。他的童年充满坎坷,日本入侵、父亲离家、家境贫困,使他从小深刻体会到民族的苦难。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家乡,但因家庭成分不好,曾寄人篱下,靠挑水、捕鱼谋生。饱受歧视的他,却始终热爱学习,讲述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激励着村里的青年。
9 岁开始读书,15 岁因家庭原因辍学,但他没有放弃。他主动报名农学班,半工半读,向老师学习技术。直到 20 岁,他才返乡成了全村最勤快的青年。
结婚后,为了家庭尊严,他带着妻子,从山上背花岗岩,建起了新房。那块“门梁”已成为陈家的无字史册。为了改善生活,他还涉足养殖业,成为村里的养猪大户。

从乡村到村干部

1976 年,陈光威担任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开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积极推动生产,带领村民组建企业,发展工业,崛起成为威海的模范村庄。“万元户”不再是梦,他带领全村创业创新,涌现出烘炉厂、服装厂、采石厂等多个企业。
在管理中,他善于用书本中的知识指导实践,比如学习工程制图,用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依托地理优势,他带领大家干起了渔具制造,以“背花岗岩”的精神,塑造了光威渔具的辉煌。

勇闯国际市场

1983 年起,陈光威意识到,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才能占据市场高地。他带领企业转型,从单纯生产渔具,逐步进入国际市场。1991 年亮相洛杉矶展会,虽起点简陋,却凭借价格优势,赢得了大批订单。
面对设备落后,他自主研发,短短两年,成功打造出国内第一套渔具生产线,并一举拿下 1200 万的采购意向,顺利迈入全球商机。
国际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他不断革新,扩大产能。历经多次尝试和突破,光威成为全球重要的渔具供应商,占据全球市场八分之一份额。

迈向核心科技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陈光威敏锐察觉到碳纤维的重要性。1998 年,他提出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的战略,投入巨资引进先进设备,研发高端碳纤维材料。尽管受到日本东丽集团封锁,他依然硬茬子般自主攻关。
他带领团队,与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历经多年攻坚,成功突破 T300 级碳纤维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甚至开始研发军用级高端材料。面对日本、美国的封锁,他激发出“我泱泱中国,不能仰人鼻息”的民族自信。
他的努力得到了国家认可,光威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研发高端碳纤维的企业。2005 年,T300 线通过国家验收,后续攻关 T700、T1000,逐步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大国崛起的民族梦想

2002 年起,陈光威倾注全部资金,自筹研发经费,将企业推向全新高度。他几乎用尽所有积蓄,倾家荡产,却不曾放弃。2017 年,光威复材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碳纤维行业的领头羊。
不幸的是,2017 年 4 月,他因病去世,但他用生命践行的精神,激励中国碳纤维行业不断突破。如今,光威集团已实现从“原丝 - 碳纤维 - 织物 - 预浸料 - 复合材料 - 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并成功制造出可钓 600 斤深海巨鱼的高端碳纤维鱼竿。
未来,光威打破了日本和美国的封锁,碳纤维技术不仅应用于民用,还装备于国产航天、战斗机,成为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到 2021 年,中国碳纤维产能跃升至全球最大,连续几年领跑世界。
陈光威的企业精神和坚韧不拔,成为中国制造从追赶到引领的最佳写照。他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新时代的企业家们。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