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7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不得不说,小米 SU7 是一款自带明星光环的车子。人才团队都是业内精兵强将,曾负责过极氪架构研发的胡峥楠、参与过北汽极狐阿尔法 T 生产的黄振宇等,现在都是小米造车生力军。供应链供给上,也赶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好时候,挥一挥手,就能让大量供应商追随。
叠加小米“供应链管理大师”的能力,SU7 刚一亮相,各路人士的期待值就不断拉高。但更多的人,看到 30 万纯电轿跑的定位,表露出的是“不理解”“不认同”“不开心”。比如,资本市场对其明年的销量预期,就不是很高:如果售价低于 30 万,2024 年出货量预估是 5 - 6 万部;售价低于 25 万的话,出货量会向上修正。
市场的悲观情绪不无道理,纯电轿车存在空间狭小的天然劣势,在新能源 SUV 的频繁降价下,性价比越来越低;与此同时,中大型轿跑这一细分市场的容量逼仄,后来居上的难度很大。但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也不是一家理性公司的所作所为。小米选择从 C 级纯电轿跑切入,或许一开始也没有跑量的打算。
“坐小板凳”的轿跑,敌不过便宜大碗的 SUV
身高超过 1 米 8 的人坐进小米汽车后排,有可能会顶到头。小米 SU7 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而纯电轿车后排空间狭窄的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与小米 SU7 车身高度最接近的纯电轿车,是哪吒 S——在试驾者的口中,其“第二排座椅靠背可以小幅调整,但 1 米 8 以上的大哥会顶头”。
实际上,每一辆纯电轿车都逃不掉后排空间的难题:电动车的底盘有厚重的电池组,SUV 可以通过降低底盘来腾挪车内纵向空间,底盘天然较低的轿车就只能压缩乘员舱空间了。如此一来,纯电轿车后排往往会给人带来“坐小板凳”的糟糕体验。
当然,聪明的车企们也在探索解决之道,比如采用全景天幕,在视觉上留出更多的车内头部空间。但大玻璃的天窗并不隔热,原本乘车人只是“坐小板凳”,现在还要“被烫头”,车主们大失所望。也有车企做出了实用性的创新,比如小鹏 P7 降低电池厚度,保时捷 Taycan 则从电池摆放结构上下手,但就目前效果来看,这些改动对内部纵向空间的贡献仍然有限。
相比卖更多车,小米或许更想立品牌
“需要中型 SUV,很多米粉都长大成家了,需要一台偏家用的车。”这是在被问到“如果小米造车,你希望是什么样的?”时,米粉的回答。可首秀一出来,定位的不是 SUV,而是 C 级轿跑,争议声此起彼伏。
要知道,BBA 的 56E 三款车型,长期占据了 C 级车的半壁江山。在消费者眼里,买 C 级轿车选豪华品牌,几乎已成为固有的认知。多年来,不乏新能源挑战者试图入场分一杯羹,并且打的还是“大打小”错位竞争:产品定位 C 级轿车,价格却向 B 级车区间看齐。比如零跑 C01,起售价仅需 19.38 万元。
但结果不尽人意,可以看到,仅有比亚迪汉跑了出来,销量占 C 级新能源车的 56%;其他新能源轿车加起来,平均月销量只有 1.5 万辆。但更关键的是,哪怕加上比亚迪,C 级车型整体销量占比仍不到 4%,年销量在 9 万左右。
比亚迪汉能跑通,一方面是性价比;另一方面,在于插混版本和空间造型,适合家用出行场景,拓宽了受众。如上文所说,小米 SU7 为了突出轿跑风格,车身高度不高,明显不是比亚迪一派的作风,而是纯纯的性能派。
而这一类车,并非大众的心头好,以小鹏 P7 为例,其 90 后用户占比达 50%以上,未婚用户占比达到 44%,明显不讨家用群体欢心,一大原因就在于车主觉得“小鹏 P7 直接放弃了后排”。可以看到,当下新能源轿跑市场中,仅有 Model 3 和极氪 001 达成过“月销过万”的成就。
但谋划造车大计 2 年之久的小米,也不可能没发现定位上的瑕疵,其之所以迎难而上,可能不是为了跑量,而是意在把品牌先立起来。毕竟新品牌第一款车主打性能、树形象,也算是行业的惯例。比如,特斯拉的第一款车,就是跑车;极氪前期布置的车型,也是猎装轿跑。
更何况,当下中低端走量领域,挤满了比亚迪、长安深蓝和吉利银河等实力老玩家,后入局的小米,上来就定位该领域,无论规模效应、定价,还是产能释放,都很难卷得过。相反,在高一级的市场,把配置拉满,再发布一个超预期的价格,既避开了基础级别的内卷红海,又树立了高级别市场的“性价比”调性。
毕竟小米手机当初从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就是造了一款有性价比的旗舰——1999 元的小米 1。当下新能源供应链更加成熟,小米只要舍得堆料,也很容易拉满配置。一旦价格到位,已经可以想象,小米汽车发布会将重现小米手机 1 代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