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东莞重要的资本动态引发广泛关注:锦龙股份公告称,拟将持有的东莞证券股份从原计划的 3 亿股增加到最多 6 亿股。这意味着,这只曾被视作标志性券商的股权巨头,可能会逐步清仓全部所持股份。作为曾经的东莞“首富”,杨志茂的资本操作历程,也随之浮出水面,折射出地方金融生态的复杂与变迁。
杨志茂的财富内幕与崛起之路
要理解今天的东莞证券,不能不提起杨志茂那段传奇。20 世纪 90 年代末,他借助于创办的英才学校和房地产投资逐步崛起。1997 年,他成立的 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 成为了他资本运作的核心平台。这家公司在初期的投资中,以 1 亿元入股当时的金泰发展,成为最大股东。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杨志茂为了买入股份,动用了向农信社质押股权获得的借款,展现了他胆大的资本操作风格。
通过对金泰集团的控制,杨志茂开始涉足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诸如收购清远市的自来水企业控股权。2001 年,金泰发展更名为 锦龙股份。这家公司经历了从纺织、食品到水务、地产的转型,但股价一直波动不定。直到 2007 年,为了突破行业限制,杨志茂瞄准了金融行业,开始布局券商和银行股权。他先后获得东莞银行东莞证券的股权,股价也随之大涨,使其财富一夜暴增数十倍,成为东莞地区的顶尖富豪。
资本江湖:从操控到被调查
2013 年起,杨志茂的资本版图迎来增长高潮。通过运作,他控股中山证券,将锦龙股份的主营业务从水务转变为资本市场服务。他的资本帝国规模逐步扩大,但伴随的是巨大的债务压力。多次高杠杆操作,耗资 26 亿的收购中山证券,令锦龙股份债台高筑。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借款压力,股份不断质押,甚至多次尝试增发以筹集资金,然而效果有限。
2016 年,杨志茂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涉及向时任东莞市委书记输送利益、非法行贿等案件。此事一经披露,东莞证券的 IPO 进程也被迫暂缓。尽管经过多年的等待,IPO 迟迟未获批准,但公司业绩表现却未能大幅改善。截止 2021 年,东莞证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处于行业中等偏上,但比起此前的繁荣已大不如前。尤其 2022 年,公司财务数据出现下滑,显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受市场环境影响明显。
行业格局:中小券商的生存之战
东莞证券的困境反映了许多地方系中小券商的共同命运。近年来,随着证券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头部券商稳占利润大头,小型券商若不能快速补充资本,做大规模,或在特色细分领域做出差异化优势,就可能被行业边缘化甚至并购。2022 年,前十大券商利润已占据行业整体利润的六成以上,外资机构的涌入更是让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据统计,像申港证券、华金证券等一些地方系券商已完成或在推进上市计划,试图借力资本市场实现突围。
与此同时,国资成为不少中小券商的最佳“归宿”。近年来,天风证券、九州证券、东海证券等都出现了股权变动,逐渐由民营、地方背景的控股转向国资控股。这一趋势反映出,地方政府和国资通过控股优质券商资产,维护金融稳定、支持区域经济也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东莞证券此次由杨志茂退出,或许是受市场和政策双重压力,也可能意味着,未来由国资控股、集中资源推动其更快进入 IPO 阶段,成为行业新格局中的重要一员。
未来展望:变局下的东莞证券
不论最后东莞证券由谁接手,它的未来都充满变数。当前,中小券商普遍面临资本短缺、盈利能力有限、市场竞争激烈等压力。尤其是在 IPO 路径面临重重阻碍、融资渠道收紧的情况下,快速补充资本、优化股东结构成为关键。这一方面对“守成”的传统地方系券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潜在的国资入局提供了契机。
杨志茂的故事虽然在金融行业中具有象征意义,但也标志着野蛮生长的时代已成过去。未来,随着行业整合与监管趋严,券商的竞争将更偏重于合规、创新与专业化。在这场变局中,谁能把握趋势、实现转型,才有可能领跑未来的证券市场,成为行业的新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