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5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表现尤为抢眼,消费贷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金融市场的重要引擎。我们之前也讨论过一些主要玩家,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各种互金平台。
但实际上,许多互金平台背后连接着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承担引流获客、部分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的角色,而自己持有的放贷牌照并不多。这意味着,银行仍然是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最大力量之一。
本文整理了 2024 年银行的年报数据,发现绝大部分银行的消费贷余额都在持续增长。为了保持代表性,我们选择了 2023 年金监总局公布的 20 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分析。这些银行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一些头部城商行。
不同银行的财报披露细节不尽相同,有些只披露了消费贷的整体规模,没有详细的、不良贷款数据;有些则将消费贷涵盖在个人贷款整体里,没有单独列出。不管怎样,整体来看,2024 年,16 家银行的消费贷余额较去年实现了增长,累计增长超过 7500 亿人民币。
消费贷规模快速增长,部分银行差异明显
除中国银行和广发银行外,其他 18 家银行的消费贷规模都在增长,其中平安银行和上海银行出现了略微的下降。具体而言,平安银行除了住房按揭贷款略有增长(7.4%)外,消费贷、信用卡应收账款和经营贷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上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房按揭贷、个人经营贷和信用卡贷款规模均有所缩减。
剩下的 16 家银行中,几乎都实现了消费贷规模的增长,合计同比增加超过 7500 亿。其中,6 家国有大型银行的增长尤其显著,建行、农行和交通银行一年内消费贷增量均超千亿;交通银行更是一年新增了 1552 亿,增长率达到 86.94%。其财报还显示,交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连续四年增长领先行业。
民生银行和宁波银行等也位列增长榜单。邮储银行的“个人其他消费贷”余额超过 6000 亿,居各银行之首。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增长超过 31%,但最大规模仍是平安银行的 4746 亿。城商行方面,宁波银行的消费贷规模最大,达 3575 亿,但南京银行的增长速度更快,达 18.39%。
不良贷款情况引发关注
在关注贷款余额的同时,不良贷款的形势也值得关注。数据显示,20 家银行中,7 家未披露具体不良数据。剩余 13 家中,消费贷的不良贷款合计达 662 亿,其中工行、浦发、中信银行的不良率超过 2%。尤其是工行,消费贷的不良贷款超过 100 亿,不良率已达 2.39%。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消费贷不良规模持续增长,但不良率却呈现下降趋势。平安银行虽然不良规模减少了近 3 亿,但不良率还是微涨了 0.12%。
通常,传统银行更偏好服务信用良好、收入稳定、拥有抵押物的客户。而消费金融公司则主要面向信用记录较差、次级人群,这也意味着它们的不良风险可能更高。基于银行的整体情况,我们或许也能大致推测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这样的推断,对于判断行业整体的风险面极具参考价值。
主流银行积极布局消费贷新方向
一般来说,主流银行在消费金融方面都有成熟的自营产品,主要服务优质客户。比如工行的“白领贷”主要面向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人群,着重金融服务的定向开发。而在财报中,也出现了多家银行的创新探索,积极推动不同场景的消费贷发展。
建设银行则联合行业商户,推广补贴和消费券,鼓励大众日常消费和分期付款;交通银行则利用国家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推出家居贷、新能源汽车贷款等,助力绿色低碳消费。招商银行重点提升风控模型,优化客群分层管理,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兴业银行则丰富场景应用,结合线下体验,打造特色专案;中信银行专注汽车和住房等关键场景,稳健推进业务。民生银行的“民易贷”余额超 560 亿,创新不断,强化个人信用贷款;华夏银行则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不断推出新产品,力求用户能享受更便捷的服务流程。
目前,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等场景成为多家银行布局重点,在消费贷市场上掀起新一轮的热潮。另外,银行在客群分层、还款方式创新和客户体验提升上,也持续做文章,以增强竞争力。国家层面也在强调,鼓励银行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消费贷款的投放,未来预计这类贷款规模还会继续扩大。
但随着规模提升,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良贷款的控制,成为行业的“硬指标”。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不断优化风险控制策略,提升贷后管理能力,以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否则,随着不良率的上升,行业风险将进一步累积,影响整体金融稳健发展。
总结来看,消费贷市场的加速扩展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潜力,但也伴随着不小的风险挑战。未来,银行在激发消费潜力的同时,还需重视风险的有效防控,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