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上海生活,总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浦东和浦西到底差在哪里?
十多年前的一个暑假,我曾在静安区石门一路实习,跟随一位非常有名的人民调解员曹老师去社区做调研。那次经历让我见识到他几乎了解每个角落、每个故事的丰富背景,是个活地图,也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我还记得他带我去看阮玲玉的阳台,告诉我里面发生的故事;也让我学到居民间的矛盾是如何被调解的。那时我感觉在浦西,你的生活被深深包围——那些过去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随处可见。虽然浦西的老城区显得有些旧,巷子狭窄,人头涌涌,好像“螺蛳壳里做道场”,但浓厚的吃喝玩乐氛围,以及商务便利,远比浦东丰富。浦西也非常多元:洋房、弄堂、石库门、工人新村、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小区,处处讲述着不同年代的生活故事。
而我后来在浦东工作生活,更深切地感受到那里的便利还不如浦西。浦东的生活需要自己去探索,便利和生活便利设施没有浦西那么触手可及。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迁入浦东,这里的“烟火味”逐渐浓厚起来,生活也变得更加便利幸福。然而,细看变化,便利店、小吃店虽然在增加,但增幅远远赶不上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疫情期间,这种感受尤为明显。一些店铺关门了,但生活还在继续,很少受到影响。这说明,生活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像饿了么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去年年初,我写过一篇关于“阿里新生活时代”的文章。当时国内疫情还很严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本地生活平台,就像水、电、煤气一样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在特殊的居家抗疫时期,这些平台使得“美好生活,万物即配”成为可能。虽然线下的店铺依然分散,但线上已建立起一整套协同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许多线下店铺开始转型升级。新生活方式逐步展开,互联网经济的日常也在不断迭代完善。疫情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健康、身体的重要性,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虽然全球疫情尚未完全结束,但人们对本地以及身边的服务、商品需求越发增强,促使“身边经济”应运而生。
“身边经济”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技术赋能细节,让美好生活无处不在。这也让更多普通人享受到了平等和普惠的生活选择。上海,正是“身边经济”的发源地。
在商业创新方面,数据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驱动的分析让我们能更深刻理解市场规律、消费者习惯、城市变化,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而目前,专注于“身边经济”的互联网企业大多扎根上海,深耕本地市场。正是这座城市的精致生活、严格管理和文化传承,孕育了这些企业的创新精神和服务理念。
上海是一座极具“精致”内涵的城市,细腻、周到、雅致是其标签。文学作品中如王安忆的《天香》都能展现上海的精致生活,从文化艺术到日常细节,无一不体现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传统江南文化与西洋文化的融合,赋予上海独特的气质和自信,这也是他们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无论是繁华的天香园,还是静谧的弄堂,上海人始终追求生活的美好与精致。那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在居家、社交、管理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更是令人钦佩,摩天大楼的每块玻璃都由人工智能监控,确保城市环境的优化。
根据国际知名的生活质量评比机构——美世公司,上海连续多年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显示其生活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公共服务、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2020 年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也显示,上海在全国的营商环境排名中不断提升,成为国内吸引创业创新的重要引擎。
上海的良好营商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土壤。从早期的易趣、盛大,到后来携程、土豆,以及新一代的饿了么、小红书、盒马等,无一不围绕“生活服务”展开创新。尤其是饿了么,推出“爱什么来什么”的口号,不断丰富“生活圈”,满足市民的多元需求。这些努力都体现出上海“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精神。
未来,上海不断推动“身边经济”发展,新基建如“5G+AI+IoT”将进一步激发城市创新活力。从今年的数据来看,上海的夜经济已快速复苏,夜间消费增长明显,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更广泛地说,上海致力于将“身边经济”打造成新经济的核心力量,推动城市全面升级。
总结来看,上海不仅是一座强调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是不断创新与管理细节兼备的现代都市。这里,人的需求与城市服务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精致生活”基因。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有望让“美好生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上海的“身边经济”正迎来新时代的爆发,也为全国城市提供了范例。未来,随着“5G+AI+IoT”等新基建的推动,这一模式将在更广范围内落地开花,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