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98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从宏观环境而言,当下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和系统正逐步被拆解为各异的多元化系统,一级市场或许正迎来长达十年的范式转型时期。一级市场的盈利模式以及投资模式均遭遇拐点,国内的人民币投资人或许会占据主导优势。
新范式下的投资策略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其一,要坚持投早、投新、投硬,坚持去做那些有难度、规模大、着眼长远的事情,坚持依据评估事物本身投资价值以及未来市场空间的既有标准;其二,要强化投资组合管理;其三,要把握交叉学科的特性。应当秉持稳中求进的基调,既要借助长线投资达成整体收益,也要运用组合策略来控制以及规避风险。
当前宏微观环境的变化,对一级市场投资产生了诸多影响。
首先是宏观环境的改变。我们此刻所经历的并非单纯的周期问题,而是全球经济自身范式的转变。从其他国家的经济表现也能够看出,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和系统正逐渐被分割成不同的多元化系统。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对于一级市场来说,其中也蕴含着机遇。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投资人和所投资的企业能够很好地顺应全球本土化的发展趋势,那么将会迎来极佳的投资机会。在此进程中,许多国家,不仅是中国,还包括日本、韩国、沙特、阿联酋、新加坡等,都愈发强调自主可控,都希望确保自身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与海外本土市场的合作伙伴组建合资公司,拓展本土市场,售卖中国的技术和产品。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够契合当前全球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是一级市场的变化。2021 年和 2022 年,全球的一级市场投资人都历经了巨大的投资范式变革。从 2006 年、2007 年至今,在这十五六年的时间里,一级市场享受了丰厚的红利,收益水平颇高,尤其是在过去的三年,收益达到了顶峰。但如今一级市场出现了一个重大的拐点。
一是盈利模式的转变。过去中国“两头在外”,在海外融资,特别是在美国融资美元,再通过 VIE 的方式投资中国,投资主题以 toC 消费互联网流量模式为核心。如今,通过存量重构获取超额收益的模式已然终结。人民币市场、国内的 A 股和港股市场,已经在从原有的 toC 消费互联网转向 toB 的硬科技实体,这一进程极为迅速。
二是投资模式的变化。许多海外投资人此前并未真正在中国进行过投资,没有进入中国,没有接受本土的监管,甚至在股票上市时也无需穿透。尽管其投资标的在中国,但实际上只是拿着一张财务报表去美国出售一次。然而未来若想持续在中国投资,就必须改变这种模式,真正投身中国,甚至采用中外合资的方式来换汇。以后的外部投资要在接受境内监管的同时,经过一系列流程上市,上市之后才能出售股票、换汇、交税、换汇、退出。这一系列工作本身,对于大多数海外私募股权和一级市场的投资人而言,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和适应。
在这种状况下,国内的人民币投资人会占据主导地位。这实际上是一级市场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变革。但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市场整体环境的趋稳,海外投资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尽管之前的一些投资,尤其是之前管理美元基金、通过 VIE 投资 toC 消费互联网的基金,可能会转向新加坡和其他海外市场去投资 Web3.0、元宇宙、数字货币等。但整个东盟市场 10 个国家的 GDP 总和仅略高于韩国,并且缺乏统一的大市场以及较为强健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支撑,与中国市场相比仍相差甚远。所以,对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人来说,必须以中国为核心,同时兼顾科技创新和全球本土化的大趋势,才有可能为基金投资人创造持续稳健的回报。
当前一级市场投资要着手布局下一个资金周期。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厌恶短期流动性、偏好不确定性,因为一级市场投资的时间周期在 8 – 10 年,且资金规模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级市场投资不能只着眼于短线,需要去做一些相对更为长线的事情。
二级市场开始投资新能源的时候,对于一级市场来说则是退出的时机。这几年比较热门的双碳、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恰恰是一级市场从 2007 – 2008 年开始花费 8 到 10 年的时间进行布局,然后在近三年卖给二级市场的。因此,这几年是一级市场的高收益时期,我们每年大概要退出一两百亿的资金,有几十家被投资企业上市。也正因为如此,目前一级市场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握当下到 2030 年的新资金周期。
为了应对短期的不确定性,一级市场投资策略可留意以下要点。其一,要坚持投早、投新、投硬,要坚持做一些有难度、规模大、着眼长远的事情。
目前科创板企业已有四五百家,未来这些企业的质量可能会出现显著分化。在当下我们认为具有科创属性的事物,在未来还需接受更长时间的检验,其中究竟有多大比例能够经受住考验,仍存在疑问。越往后,我们的投资策略就要做得越大,不能因为门槛的降低而降低我们对事物本身投资价值和市场空间的评判标准。
要做更大的事情,哪怕短期内不上市,也要发展到足够大再推向市场。目前我们所处的状态,从短期疫情冲击的角度来看,是 beginning of the end(结束的开始),但若从投资的长远趋势来看,我认为是 end of beginning(开始的结束)。我们所要经历的或许会是长达十年的范式转型阶段,而不是疫情过后的迅速恢复。
实际上,过去也曾发生过许多具有长期影响的事件,但大家都将它们归结为短期的黑天鹅事件。近年来,科技创新已经许久没有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了,从一级市场投资的长周期视角来看,便能察觉到这一点。科技创新往往并非连续性的而是跳跃性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相对平淡的状态。其二,要加强投资组合管理。对于一级市场而言,投资组合至关重要,既要涵盖相对中短期的组合,也要有相对中长期的组合,而且要涉及每一条赛道。对于基金来说,这些组合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有的是要获取短线的 DPI(distribution to paid-in capital,现金回款对于投资金额的倍数),有的是要博取长线的 multiple。其三,要把握交叉学科的特性。目前的技术前沿有很多都涉及交叉学科的内容,如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 IT 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相互结合。例如,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将颠覆现有的能源网络结构,朝着 IT 信息网络方向转变,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极为安全的状态。要将投资方向转向更长效的储能、更高效的电池、更智能的网络。
当然,在如今的二级市场,还看不到这样的标的。但我相信,五年之后,大家会陆续看到的。这也是我们现在要认真思索的问题:未来如何能够推动整个市场向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更需注重发挥组合策略的作用以保障收益。
最后,我要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二级市场常常“说长做短”,而一级市场通常是“做长看短”。一方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做一些长线的大事来实现整体收益回报;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组合策略来控制和规避风险,获取一些短期收益,以顺应 LP 投资人对一级市场的要求。
所以,2023 年我们仍要以稳中求进为主基调,夯实之前所做的事情,不谈所谓的乐观与悲观。目前,对于我们在加大力度投资之前投资过的一些优质企业,要减少项目数量,加大单项目投资当量,助力这些企业赢得市场。除此之外,还要极具选择性地进行中长期投资,尽量避免涉足处于中间状态的项目,这些项目既不够大、不够难、不够长线,又不够具备早期创新。这些项目看似较为清晰,但实际上极易暴露于整个资本市场的波动之中。越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越要稳中求进,要更专注于处于投资周期两端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