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引言
2022 年已经过去一半,融资环境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 俄乌冲突、疫情、能源危机、债务和通货膨胀等多方面的影响,中美欧的资本市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资本寒冬”的说法也逐渐被提了出来。
回顾去年四季度,美股、港股和 A 股均出现回落,而今年二月,俄乌冲突引发震荡,三月以来疫情又出现反复,重点经济区如长三角的 GDP 也受到影响。根据最新数据,美国标普和道琼斯指数均出现累计下跌,纳斯达克指数更是到达了一个低点,确实带来了“寒意”。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探讨,就会发现中美两国的“寒冬”其实并不相同,也未必都是坏信号。本文将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角度尝试探讨:那么,2022 年到底是中美资本市场的寒冬吗?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并期待与大家交流。
短期分析:资产受到的影响不同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本寒冬”意味着资本市场上可用的钱变少了。于是,当前中美两国是否出现了大规模的财富消灭效应呢?
从当前情况来看,美国的金融系统受到影响,会对居民和社会财富产生显著的波动。而相对而言,中国居民的资产受金融系统波动影响不到多少,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和供给也没有受到重创。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中美各国居民的资产构成。根据 2019 年美联储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我国居民的资产以房地产为主,占比超过 65%。虽然近年来金融资产有所增加,但整体占比仍然偏低,仅为 20.4%。与此相比,美国居民的资产以金融资产为主,占比超过 50%,而房产占比仅 23%。
当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组合中占比较高时,金融危机或市场波动对资产的影响必然较大。美国的居民财富消灭效应自然就会大于中国。目前,最确定的是,中国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财富消灭效应。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居民的消费贷款、住房贷款和经营贷款均出现了减少,反映出信心的缺失和需求的减少。可是从余额增速来看,2022 年 1 到 4 月间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都获得了新增,这背后说明了大规模财富消灭效应尚未发生,主要是因为居民的财富仍然以房地产等实物资产为主。
中期议题:美中市场变化的根源
对于中美资本市场的下跌原因,不妨也看看流动性背后的逻辑。美国资本市场的下跌,主要受货币和财政政策影响,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因素;而中国的下跌,主要受政策、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也显得更为阶段性。
探讨美国资本市场走势时,我们或许可以回顾历史。当美国经济基本面好转,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盈利恢复,市场对公司盈利的预期便会随之提高。而近期,尽管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带来了流动性,但长达 12 年的金融繁荣并非全因企业盈利的好转,实际上是由流动性泡沫推动价格上涨。此次形势变化可能引发泡沫破裂的风险。
相比之下,中国在面临疫情与冲突之时,政策刺激与市场情绪的恢复为资本市场创造了良好机会。政府在通过各种刺激手段稳住经济基本盘,拉动增长,因此整体经济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长期展望:资本市场的未来走向
从长期看,我们分析中美资本市场市值与 GDP 的比例,就能对市场前景做出一些基本判断。美国市场的市值与 GDP 比率在过去曾极高,这也意味着市场可能存在虚高的风险。而与之对比,中国资本市场规模虽然经历波动,但整体仍在合理区间之内。
总的来说,如果从短期、中期和长期各维度分析,目前的状况下,美国的“寒意”可能更厚重,而中国的“倒春寒”则显得更有机会。尽管面临挑战,但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创业,探索新的投资机会,或许能在这一寒流中迎来春天的温暖。
总结而言,无论是短期的市场考验还是长期的投资策略,美国与中国市场都有其独特之处。未来的变数与机遇都等待着那些善于把握机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