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2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1 年 6 月 30 日,滴滴在全球资本市场备受瞩目时成功登陆纽交所,然而仅仅一年后,它却成为美股历史上从上市到退市速度最快的案例之一。
根据最新公告,滴滴计划于 2022 年 6 月 2 日或之后向 SEC 提交退市申请,并预计于 6 月 12 日正式生效。截至 5 月 24 日,滴滴股价仅为每股 1.44 美元,相较 IPO 时的 14 美元发行价,跌幅接近 90%。这意味着其市值从巅峰时期的 870 亿美元骤降至 73.84 亿美元。
从辉煌到黯然离场
作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巨头之一,滴滴的快速崛起与陨落令人唏嘘。其上市之路本被视为科技企业的典范,但短短一年间便遭遇重重危机。回顾历史,同样经历类似命运的企业还包括 Casper、MuleSoft 和 Tintri 等。这些公司要么因业绩恶化被迫出售,要么因外部环境变化被迫退市。
从宏观角度来看,过去几年里,美股市场频繁出现“速生速灭”的现象。无论是 Casper 这样的消费品牌还是 MuleSoft 这种技术型企业,它们都未能摆脱业绩压力或政策变动带来的冲击。
滴滴的案例尤其引人深思,它不仅暴露了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揭示了企业在追求扩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三大退市诱因解析
根据 IPOX Schuster 创始人 Josef Schuster 的研究,上市公司退市通常由以下三个主要原因驱动:
首先是业绩下滑。以 Casper 为例,这家曾经风靡一时的品牌因产品竞争力不足及市场饱和而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寻求被收购。此外,“双减政策”出台后,流利说的股价长期低迷,最终触发了纽交所的强制退市机制。
其次是并购浪潮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凭借充裕的资金链展开了大规模并购行动。例如,Salesforce 以 277 亿美元收购 Slack,Square 则斥资 290 亿美元买下 AfterPay。
最后是政治因素的作用。地缘冲突、国际制裁等因素往往成为企业退市的重要推手。以俄罗斯企业为例,由于俄乌战争引发的金融制裁,许多俄企被迫退出海外资本市场。
投资者的隐痛
滴滴的退市无疑给背后的投资方带来了沉重打击。据统计,滴滴自成立以来已完成 22 轮融资,涉及阿里巴巴、腾讯、丰田、富士康、苹果等诸多知名企业。其中,软银的投资总额接近百亿美元。
然而,即便是在非倒挂的情况下,投资机构依然面临诸多退出障碍。比如锁定约束、持股比例过高难以短期内减持等问题屡见不鲜。更糟糕的是,部分企业流动性极差,甚至沦为“僵尸股”。富途安逸数据显示,超过数十家中概股的日均交易额低于 20 万美元,这直接导致投资者手中的股票缺乏市场买家。
即便某些机构试图通过建立二级市场团队来改善这一局面,但由于相关投入高昂且见效有限,大多数中小型基金对此望而却步。目前,仅有少数顶尖机构具备这样的能力。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公开表示:“很多公司在美股上市后成交量稀少,每天只有十几万甚至几万股交易量,这对投资者而言毫无意义。”
IPO 的双刃剑效应
尽管 IPO 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它同时也伴随着巨大风险。一方面,成功上市能够为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和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可能会迅速陷入困境。
以快手、知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案例表明,即便是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许多明星项目也无法避免账面亏损的命运。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投资机构必须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
总体而言,IPO 并不能保证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利。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将成为未来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