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供应链投资价值:竞争力、需求与龙头动向

36次阅读

共计 260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想,在座各位都不会否认供应链具有价值。那么,首先我们得思考,究竟什么是供应链?冯氏集团荣誉董事长冯国经博士给出的定义是,供应链涵盖从客户需求起始,直至产品设计、零售的全过程。依我之见,市场中的所有竞争,本质上都是不同供应链体系间的较量。故而,当下我们思考并投资供应链时,核心关注点在于能否提升其竞争力。

一、何为中国供应链

通常所说的中国是世界工厂,2017 年全球成品出口的 12.3% 源自中国。尽管有人提及越南、印度制造的崛起,但当时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出口份额总和仅为 14%。且东南亚、东欧、拉美一些出色的工厂,也是由中国企业开办,像申洲国际、天虹集团皆是中国产业出海的成功范例。

中国还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依据 BCG 2016 年的数据预测,到 2021 年中国消费将增长 1.8 万亿美元,这一增长规模等同于德国 2016 年的私人消费总量。

上述数据均为疫情之前的情况。经过过去一年多的考验,中国供应链的韧性以及中国市场的优势愈发显著。由于供应链始于需求,所以我们对供应链的思考应从消费入手。

浅色线代表中国私人消费总额,深色线表示出口数。乍看之下出口少于消费,但出口统计的是国外消费产品的成本,如此算来出口货值应远高于国内消费货值。这两条线统计维度不同,放在一起对比,能更直观地呈现情况。

2008 年时,消费总额与出口总额相近,消费额仅比出口额高 6.6%;到 2018 年,消费比出口高出 112.1%。2008 年是关键节点,上世纪 80、90 年代构建的供应链体系主要服务出口需求,加入 WTO 是重要里程碑。

2008 年以前,中西方及亚洲国家的数据均呈上升趋势;2008 年金融危机后,唯有中国持续上升,美国经济虽复苏,但变化不如中国明显。以服装行业为例,消费额已是出口额的 2 至 3 倍。

疫情期间,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极具深刻意义,是富有远见的发展策略。既然方向已明,当下供应链需思考如何顺应这一新格局。

在思考此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供应链服务海外与国内,究竟是同一业务,还是不同业务?简单来说,这两种不同需求正逐渐融合,存在共同趋势。

海外市场主要指 OECD 国家,即四十几个发达国家。近年来,发达国家民众消费力疲软,疫情更使其受创严重,但他们过去形成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且平均消费力仍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中国消费力不断增强,总量可观,但平均水平不高,尚未达到世界中等水平。总体而言,大家都面临一定困境。

除了困境,还有一个共同趋势是信息爆炸。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如今我们接收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信息量远超想象,国内外皆是如此。如此海量的信息,个体已难以轻松处理,可谓信息过剩。

信息过剩的后果,引用冯博士的话来说,随着互联网个性化发展,大众市场不断被拆分。他早在六七年前就预见了今日之问题,并给出答案: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传统工业化的大量产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若要在供应链中寻找投资主题或问题,底层逻辑便是激活“传统工业化大量产能”,服务“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打造“灵活高效的供应链生态”,此逻辑在国内外皆适用。

二、供应链的投资机会何在

上述是底层逻辑,接下来看看投资机会从何而来。

中国消费总额在 2017 年至 2018 年变化不佳,多数数据下滑,疫情影响下情况可能更糟。服装市场即便下跌,仍是万亿级规模,若能抓住机会,仍有可为,毕竟体量摆在那里。借此机会聚焦纺织服装产业链,也契合今日服装产业分享主题。

观察服装供应链,浅色为产量,深色是销量,虽部分数据缺失,但效率尚可,最差年份产销率也达 98%,且供应全球,优势明显。然而,每年剩余数量庞大,这成为产业难题,如何消耗多余产能或许蕴含产业链重塑机会。作为投资人,思考此问题有两点关键:一是价值链上谁更重要,可投资其本身或服务者,且服务应具不可替代性;二是谁离钱更近。

零售分销商工作繁杂但利润微薄,生产看似辛苦却能获利。从价值链看,结合行业数据和研究报告,2018 年中国服装产业上市公司中,上游原材料和生产企业 99 家,下游品牌分销 88 家。

从估值看,品牌公司平均估值最高,资本市场愿给予溢价,国潮兴起更提升了对中国知名品牌的热情。但生产端也值得关注,2018 年上游原材料 60 家公司收入 2000 亿,生产企业 39 家收入 1600 亿,下游品牌 65 家收入 2600 亿,分销 23 家收入 400 亿,生产端收入更高。

行业净利率为负,但上市公司表现较好,前五名均为正。生产端前五名中,第五名净利率为负,第一名达 20%,可见生产效率差异对结果影响巨大,“效率就是生命”。

聚焦生产端投资机会,当下诸多创业项目致力于解决效率问题,这是良好现象。从投资角度,需思考几个关键问题:是解决单个企业效率还是产业效率问题?解决产业内谁的效率问题?解决单点问题还是跨节点问题?能否触及效率问题核心?是真能提升效率还是只是看似不错的方案?

投资环思智慧时,这些问题是考量重点。在纺织服装行业,其是少有的能提供跨产业节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覆盖纺织、印染、贸易、服装制造、品牌供应链管理全产业链,有高度模块化的企业级智能智造综合解决方案、轻量级多适配的 SaaS 产品解决方案,还打造了符合行业发展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具备深度和广度,才有机会推动产业供应链生态进步。

投资人期望投资价值链上最具价值的人或服务他们的人,创业者更应关注自身位置及服务,能否使企业成为价值链上最有价值的一方或解决核心问题。

通常所说的好项目,不应区分一二级市场,产业中并无此明确界限。比如买衣服,不会先考虑是否为上市公司的产品。挖掘机会、做投资判断时,应思考行业内真正优秀的企业模样。投资品牌就研究心仪品牌,关注服装供应链就深入研究头部企业,如申洲国际,了解其运作方式、需求及面临的问题,因其处于行业前沿。

关于申洲国际,市场已有诸多深度研究报告,在此不赘述。单看其人员效率,2018 年平均员工贡献 25 万,且逐年增长,公司规模达 200 亿时增长率仍能达 17%,管理规模如此之大,费用率仅 10 个点,尽显效率优势。

综上所述,供应链相关问题归根结底是竞争力问题,即提升效率问题。资本市场也乐于为具此竞争力的公司买单。

最后总结,今日分享关于供应链投资的三点思考:一是所有商业竞争皆为不同供应链体系的竞争;二是让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服务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打造“灵活高效的供应链生态”;三是回归商业逻辑,对标龙头企业,关注其动态。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