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2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中国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各大城市纷纷入局,试图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更是这场角逐中的核心玩家。
作为首都,北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曾有过辉煌历史,但近年来却显得有些后劲不足。2022 年,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 3 万辆,远低于上海的 98.86 万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北汽集团的转型滞后,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不足 5%。相比之下,比亚迪和上汽等企业的表现更为亮眼。
北京:押注造车新势力
尽管北京面临挑战,但这座城市并未放弃。2023 年底,小米首款汽车 SU7 的发布成为一大亮点。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设计,这款新车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作为小米汽车的诞生地,北京不仅提供了政策支持,还通过引入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努力重塑自身竞争力。
理想汽车的表现尤为突出。2023 年,理想汽车交付量达到了 376,030 辆,远超蔚来和小鹏的总和。此外,理想汽车的单车毛利率甚至高于特斯拉,展现了强大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北京现代第一工厂的改造计划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预计该工厂年产量有望突破 10 万辆。
此外,北汽集团也在寻求突破,与华为合作打造全新智能汽车品牌。虽然过去三年北汽新能源业绩下滑,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未来或许能重现辉煌。
上海:全产业链的优势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领头羊,上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2023 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117 万辆,稳居全球首位。这不仅得益于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老牌企业的持续贡献,还得益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高效率运营。
上海的产业链布局极为完善,涵盖了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技术研发等多个环节。无论是奔驰、宝马的研发中心,还是宁德时代这样的顶级供应商,都汇聚于此。这种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使上海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上海的短板同样明显。与深圳相比,上海的汽车类上市公司数量较少,汽车板块总市值也不够突出。此外,上海的民营企业数量有限,这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深圳:市场化驱动的奇迹
深圳的崛起完全依赖市场力量。与北汽、上汽等国企不同,比亚迪从零起步,逐步成长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者。2023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302 万辆,占全国总销量的近三分之一。比亚迪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样令人瞩目,其累计专利数量远超特斯拉。
在深圳,比亚迪的成功并非孤例。一批优秀的锂电企业如欣旺达、德方纳米等也在这里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亮眼,市值均超过百亿元。
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吸引了大量顶尖人才。可以说,深圳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高地。
广州:产量领先的稳健选手
广州是中国汽车产量最高的城市,2022 年汽车产量突破 310 万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州也有自己的明星企业,如广汽埃安和小鹏汽车。其中,广汽埃安 2023 年累计销量达到 48 万辆,排名全国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投入尤为突出。在 2024 款小鹏 G9 的发布会上,何小鹏展示了 XNGP 技术的强大能力,这一成果离不开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支持。该校培养了多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杰出校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三线城市:难以撼动一线地位
尽管一些二三线城市试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总体来看,它们的影响力仍然有限。长春、武汉、重庆等传统汽车城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前沿技术研发方面仍显不足。而西安、合肥、长沙等新兴城市则需进一步提升资金和技术实力。
总体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上海和深圳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广州和北京实力强劲,而长春、武汉等城市则展现出老牌工业基地的韧性。未来,合肥、西安等城市或许有机会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