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常州崛起之谜:产业驱动与城市奋进之路

13次阅读

共计 15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大名鼎鼎的江苏“十三太保”里,常州的人口和面积都处于倒数位置。常住人口仅 388 万,面积为 4372 平方公里。然而,这座常被视为“苏南小透明”的城市,却在 2024 年惊艳众人,官宣进入“万亿俱乐部”,成为江苏省第五座、全国第 25 座 GDP 万亿城市。在当前形势下,常州能不声不响地达成这一成就,着实不易。

01 千年古城,常州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鲜为人知的是,余光中魂牵梦绕的故乡是江苏常州,这里是他母亲和妻子的故土。幼年时他常随母亲回常州,故乡的记忆成为他对家的温馨眷恋,更饱含着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常州,别称龙城,地处江南腹地,建城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美誉。春秋末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即如今的常州,自此常州有了确切纪年和地名。此后历经变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明朝时,常州府所在的江南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城乡商品流通活跃,常州成为江南重要税赋之地。到了清代,依旧是税赋重地。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动,新中国成立后,常州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02 常州的早期经济

明清时期,地处江南的常州以传统农商业为主,土布、梳篦闻名,木业、豆行等行业繁荣。19 世纪中后期,近代民族工业萌芽,晋裕布厂开设,随后各类工厂在运河两岸兴起,厚生机器厂和震华电机制造厂等成为代表。

解放后,常州产业结构单一、底子薄弱。但凭借雄厚工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始,工业产值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通过独特发展模式新增众多工业。到 1965 年,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显著提升,还摸索出“一条龙”发展模式。

03“群龙起舞”的常州经济

常州的“一条龙”经济中,灯芯绒产业颇具代表性。曾经因质量花色问题被讥笑,后来通过整合产业链,产品质量、品种和产量大幅提升,畅销全球。此后,在多个领域实施“一条龙”模式均取得良好效益,引起广泛关注。

在全国生产混乱停滞时,常州能一枝独秀,关键在于浓厚生产氛围未受政治过多干扰,大批基层出身的干部熟悉生产。改革开放初期,常州企业成绩斐然,获得多项国家质量金奖,众多产品远销海外,再次受到中央关注,成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04 改革中的明星之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诸多问题,核心是价格体制。常州从“老虎灶”和煤油灯罩试水,放开价格、改变经营方式,解决了城市难题,国家也逐步放开多种小商品价格。

常州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工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成为“工业明星城市”。但随着市场经济冲击,企业改制,经济转型有阵痛也有收获,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为经济结构主力军。

05 实体经济的“硬核之城”

常州面积和人口不占优势却发展迅速,是重工业占比超三分之一的“硬核之城”。除传统产业外,还是多个制造基地。三大产业比例为 1.8:48.8:49.4,工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 9 个百分点。

常州聚焦五大产业发展,工业投入递增,工业转型升级成果丰硕。围绕地标性产业链推进创新驱动,拥有完备产业体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众多,还连续四届获中国工业大奖,在新能源领域成绩耀眼,被誉为“新能源之都”。

06 常州的新能源车产业

上世纪 60 年代,常州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中,虽有合资车企,但在燃油车时代利润不高。新能源车时代,常州抓住机遇,“三页 PPT 造车”故事开启,吸引众多新能源车企。

2020 年,常州新能源车产业总产值达 1000 亿元,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 年,新能源整车产量居江苏全省第一。常州的动力电池产业关键度高,产业链完整度排名全国第一。众多企业云集,得益于优越地理位置和政策金融支持。靠着雄厚家底和新能源产业提升,2022 年常州 GDP 距万亿仅一步之遥,如今终于跨入“万亿之城”大门。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