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0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 月 25 日晚间,Keep 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千万健身人或许将见证港股“运动科技第一股”的诞生。Keep 成立于 2014 年底,彼时互联网创投火热,健身赛道也是 2015 年的风口。自成立起,它便在“被宠爱”与“过难关”间徘徊。
说它“被宠爱”,是因苹果 CEO 库克曾到访,7 年连获 8 轮融资,2020 年初 E 轮融资后成运动科技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上市前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达 20 亿美元。招股书显示,在流量稀缺的当下,Keep 平均月活用户持续增长,2020 年及 2021 年分别为 2970 万和 3440 万,2021 年三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一度达 4175 万。
而“过难关”则指这家明星公司深陷裁员风波,如线下 Keepland 自营店一度撤店停业,且作为工具 + 社区 APP,变现盈利一直是难题。招股书透露,2021 年前三季度,营收 11 亿,但经调整后亏损 7 亿。如今走到 IPO 这一步,Keep 财务数据公开,外界好奇这家不断拓展边界、从线上走向线下、持续烧钱换用户的垂直健身社区,究竟能否盈利,价值多少。
用户焦虑:维持高月活,成本并不小
用户是 Keep 的根基。2015 年正式上线的 Keep,凭借优质内容和免费使用权限,仅用 105 天便获取 100 万用户。Keep 招股书援引灼识咨询数据表明,以 2021 年平均月活用户及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计,其在中国线上健身平台中排名第一,且这两项数据均为竞争对手两倍以上。
先看月活用户。Keep 招股书显示,2019 年、2020 年及 2021 年,平均月活用户分别为 2180 万、2970 万和 3440 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 年三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一度达 4175 万。其 2021 年月活用户画像为:74.1% 在 30 岁以下,约 52.2% 来自中国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消费赛道从业者肖鸣称,从整体数据看,Keep 平均月活用户变化有很强季节性,每年自然增长率为 15%-40%,即即便冬季有老用户减少锻炼,春秋也会有新用户加入。健身赛道普遍入门易留存难,所以用户留存、会员数才是关键。招股书显示,2020 年,Keep 核心用户的平均第 12 个月留存率为 49.3%,粘性较高,不过 2021 年该项数据未公布。
另外,Keep 招股书中未公布整体注册用户和会员数,只公布了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该数据从 2019 年的 80 万增至 2020 年的 190 万,再到 2021 年的 330 万,增长超 4 倍。会员渗透率由 2019 年的 3.5% 增长至 2021 年的 9.5%,高于 2021 年中国该行业平均值 4.8%。
不难发现,疫情使 Keep 用户暴增。尤其 2020 年第一季度起,居家隔离的人们更关注健康,纷纷下载并常打开 Keep。从招股书也能看出,2020 年第二、三季度平均月活用户数据高于 2019 年四个季度的平均月活数据。
但后疫情时代的 2021 年,为维持老用户付费意愿和活跃度,吸引新用户,Keep 背后付出了高昂成本。Keep 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变化便能证明。这部分营收占比曾从 2019 年的 44.6% 降至 2020 年的 27.3%,但在 2021 年前三季度增至 70.6%。
易观分析新消费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应涛认为,对于垂直健身平台,直播和社区是增强平台粘性、拓宽护城河以及扩展新兴用户群的重要方式。前两年 Keep 月活增长乏力,近两年通过大幅营销实现月活增长。增加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投入,能进一步获取、激活和留住用户,但也直接影响公司毛利率,扩大亏损。
招股书显示,2019 年 -2020 年及 2021 年前三季度,Keep 的毛利率分别为 41.1%、45.1% 和 42.6%。据此前网传的 Keep 路演 PPT,其解释主要是公司人员扩张、营销费用扩大、内容制作支出增加。Keep 在 2020 年经调整亏损为 1.06 亿,较 2019 年的 3.66 亿元明显收窄,可 2021 年前三季度经调整亏损净额扩大至 6.96 亿元,2020 年同期仅为 0.16 亿元。
商业化焦虑:业务多元化,但天花板低?
对于工具类、社区类 APP,如何变现盈利是绕不开的话题。这类 APP 通常用户规模大、粘性不成问题,但缺乏明确商业模式。健身领域的 Keep 同样面临此难题,且变现之路一直不顺。
Keep 自 2019 年开始尝试多线布局商业化,到 2020 年,营收途径从原有的付费视频、APP 会员,拓展到如今的三大业务:自有品牌产品(健身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
招股书显示,Keep 在 2019 年、2020 年营收分别为 6.63 亿、11.07 亿,年增长 66.9%;2021 年前三季度营收为 11.59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8.2 亿元增长 41.3%。其中健身产品一直是营收主要来源,一度在 2019 年占比接近 60%,随后两年略微下滑至 55.1%。
Keep 的健身产品包括服饰和健身装备、家用跑步机、智能单车等器械,Keep 手环、智能秤等硬件以及轻食在内的产品。有个趋势是,这部分产品的销售正由越来越多 DTC(直销渠道)付费用户推动。根据招股书,在 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Keep 平均每月购买 DTC 用户达 18.5 万、30 万及 36.5 万。
不止一位受访者表示,将自营产品作为主要营收来源并非良策。肖鸣给出的理由是,若不是自建供应链、科技含量高,或是有明确的品牌卖点和用户心智,很难进行溢价,也难在毛利上胜过同品类产品。Keep 的招股书数据也印证了这点。三大营收来源的毛利率对比: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最高,其次是广告和其他服务,最后才是自有品牌的健身产品。毛利率最高、第二大收入来源的会员及付费内容,在三个版块中一度增速最快。这部分收入在 2020 年的同比增速为 125.3%,收入占比从 2019 年的 22.8% 升至 2021 年前三季度的 32.8%。
Keep 的线上内容在用户中口碑颇佳,在不少用户眼中,至少在运动健身垂直赛道中比较有特色。但肖鸣指出,从整个财报的收入构成来讲,由于赛道过于垂直,想要持续提高会员收入占比,就需要不断拉新和促活,成本会很高。
而广告和其他服务中,包含了 Keepland 带来的线下收入。这部分收入的营收占比从 2019 年的 17.5% 压缩到了 2021 年前三季度的 12.1%。关注健身赛道的投资人王羽认为,Keep 最大的优势在于聚集了粘性极强的大批用户,广告是最成熟的一种变现方式。“但受众垂直也会带来一个问题,这一受众画像可能会被拆解,和其他综合内容社区的画像重叠,广告主也会被‘分走’。”
而线上起家的 Keep,能否运营好线下门店 Keepland,一直面临考验,疫情加大了考验难度。目前全国仅剩北京还有 9 家自营门店。就在递交招股书的前一周,Keep 宣布与传统健身房合作推出 Keep 优选健身馆,由 Keep 操课教练团队入驻合作健身房,运营团操课程,全部门店的课程均降为每节 49 元,此前价格多为 89 元和 129 元。Keep 把团课价格直接降了一半,对此,王羽表示,如果 Keep 是短期促销或者为上市讲故事,有一定可行度,若是长期运营,不光费用开支难以打平,降价可能会吸引来较多新学员,长期影响上课节奏和效果。官方表示,目前,Keepland 合作的传统健身房有 10 家,未来一年,Keep 优选健身馆计划门店数量达到 100 家。
总体来看,Keep 自 2020 年以来注重拓展多元的变现路径,也在事实上提高了整体收入水平。肖鸣不太看好整体的增长空间。“Keep 现有的每个业务都有强劲的对手,智能硬件和健康装备有老牌专业厂商,线下业态 Keepland 有乐刻和超级猩猩,食品有薄荷健康、ffit8、超级零等新锐品牌,如何更好地转化手中的高净值健身人群,Keep 还有空间。”
8 轮融资,上市后的 Keep 前景怎样?
直至今日,说起 Keep,从业者们仍会用“资本宠儿”来形容,或许,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公开资料显示,Keep 在成立至今的 8 年时间里,完成了 8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 6 亿美元。腾讯在 2016 年投资 Keep 的 C + 轮之后持续参与了 4 轮融资,五源资本也是连投 4 轮,另外,GGV 参与了 5 轮,贝塔斯曼投资基金参与了 6 轮。
Keep 最新一轮融资是于 2021 年 1 月宣布完成的 3.6 亿美元 F 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高都资本跟投,GGV 纪源资本、腾讯、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时代资本以及 BAI 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此轮融资后,Keep 的估值翻了一倍,达到 20 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IPO 前,Keep 创始人兼 CEO 王宁依旧是最大股东,持股 18.61%;联合创始人彭唯、刘冬、文春鹏分别持股 2.26%、1.18%、1.16%;GGV 纪源资本作为最大的机构投资方,持股 16.14%,软银紧随其后持股 10.39%,其他投资者持股 50.25%。
不管怎样,几经上市传闻的 Keep 终于递交招股书,外界一贯将其与美国互动健身品牌 Peloton 对标。能否复制 Peloton 前两年的“神话”,是现阶段投资人比较关心的事情。创立于 2012 年的 Peloton,于 2019 年在纳斯达克敲钟。Peloton 最初以智能自行车起家,后扩展到跑步机,现在向用户提供伸展运动和瑜伽等课程。受益于疫情,Peloton 股价从最低点的 17.70 美元,涨至最高点的 171.09 美元,翻了近 9 倍,也为其撑到了 500 亿美元市值。然而进入 2022 年,随着欧美疫情常态化,居家健身减少,Peloton 便开始走下坡路,公司裁员、更换 CEO,甚至传出寻求卖身的消息。截至发稿,其市值已经降到不足百亿美元。
不过肖鸣认为,Peloton 和 Keep 并不完全对标,Keep 作为一个偏社区类产品能上市,代表着健身人群在中国的渗透率在显著提高。中国的健身人群渗透率预计到 2026 年将达 29.3%。王羽认为,Keep 在健身市场的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公司是不是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还有待观察。“市场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可能是曲折缓慢的。”也有不少投资人看好 Keep 的上市,认为只要能上市,相当于新的融资机会,借助上市募资,也许能找到一些新的方向和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