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0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春节前夕,绝味食品公告透露了一则重要信息:其控股子公司深圳网聚投资参与的和府捞面,正在筹备境外上市事宜。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和府捞面早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去年 7 月完成 E 轮融资后,其估值已达 70 亿元,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资本青睐背后的秘密
和府捞面的创始人李学林早年从事 3C 行业,2012 年涉足餐饮业并创立和府捞面。不同于传统餐饮模式,和府捞面从创立之初便确立了差异化战略,将“书房”文化融入面馆设计,打造“书房里的养生面”,赋予产品独特的情感附加值。
截至 2020 年下半年,和府捞面的月均营业额达 55 万元,每平方米月均收益 4800 元,人均月产出 5.5 万元,而其单份均价则保持在 40 元左右。这一定价虽高于普通面馆,但依旧受到资本认可。
目前,和府捞面在全国拥有 384 家直营门店,主要分布于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尤其以上海为中心,门店数量已超百。此外,其 2021 年的新开门店数量较上一年翻倍,几乎实现了每两天开设一家新店的速度。
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大力支持。自 2015 年至 2021 年间,和府捞面共完成六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 16.45 亿元,其中 2021 年的 E 轮融资金额更是高达 8 亿元,刷新了面食行业的融资记录。
供应链驱动的核心竞争力
和府捞面的成功离不开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在未开设首店之前,李学林便着手构建供应链网络,建立了占地 15000 平方米的中央厨房,足以支持未来 1000 家门店的需求。
通过集中化生产,和府捞面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还降低了成本,同时增强了对原材料的掌控力。CMC 资本董事夏蓓指出,正是这种强大的后端供应链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团队,使得和府捞面具备了快速扩张的基础。
基于供应链优势,和府捞面推出了多品牌战略,涵盖小酒馆、大排档等多种业态。例如,其子品牌“和府小面小酒”于 2021 年初开始试水市场,随后又推出“烧菜坊”等创新概念店。尽管如此,这些尝试尚未形成显著影响力,仍需依赖主品牌的稳定表现。
然而,自建供应链并非没有代价。相较于选择外部合作的竞争对手(如遇见小面),和府捞面的投入更高、周期更长,这可能对其后续发展构成一定压力。截至 2022 年底,和府捞面的门店数量仍未突破 400 家,距离 2023 年 1000 家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高客单价背后的隐忧
尽管和府捞面的产品设计精美,但 40 元一碗的价格是否合理,一直是外界热议的话题。其主打产品包括番茄香草汤半筋半肉面、经典酸辣汤猪小排面等,虽然外观精致,但在口味上的独特性仍有待提升。
此外,高昂的租金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据相关数据显示,和府捞面的选址大多位于繁华商圈,导致门店租金水平远高于普通面馆。与此同时,为了营造“书香”氛围,和府捞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装修和布置,这也增加了整体运营成本。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因此,如何平衡“高端体验”与“亲民价格”之间的关系,将成为和府捞面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面食赛道的投资热度有所回落。2021 年上半年,针对面食品牌的投融资事件已超过过去三年的总和,但到了同年 8 月之后,相关投资活动明显减少。这表明资本市场对于高客单价面食连锁模式的态度趋于谨慎。
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和府捞面凭借独特的定位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成本压力以及逐渐冷却的投资环境,其能否维持当前的增长态势,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