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百货店热度下滑原因与未来走向

4次阅读

共计 14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的不断普及,传统的实体百货商场正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假期里走访老城区的一家百货店,映入眼帘的依然是冷清的场景,商品摆放没有太大变化,顾客也是寥寥无几,主要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浏览打折商品。

百货店的逐渐式微

王云是这样的感受:“这些老百货店转变不大,布局也没有新意,几乎没有什么生意。现在年轻人都不怎么光顾实体店,电商平台方便又有促销,大家都习惯线上购物。”他还观察到,来逛店的人大多是中老年消费者。走到一层的折扣区,品牌服装打着低折价牌,但也多是老年人前来询价。这一幕代表着传统百货的现状——生意冷淡,逐渐被边缘化。

事实上,传统百货商店的低迷不仅是个别现象。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全国零售总额虽有增长,但百货和品牌专卖店销售额却出现下降,分别减少 3.2% 和 1%。不少购物中心报道关张、停业,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困境。天津劝业场百货宣布停止运营,上海梅龙镇伊势丹也即将退出市场,而仅在 2023 年,就有 21 家百货宣布停业闭店。即便运营至今超过 30 年的老店,也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关店潮背后的深层原因

亏损成为主要导火索。比如,某百货公司 2023 年前十个月亏损超过 1800 万元人民币。租金成本高企、客流减少,成为企业难以支撑的致命因素。排在前列的原因还包括消费者偏好变化、购物习惯的转变,以及电商的强势崛起。自 2012 年起,网络购物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体零售,特别是“双十一”等促销节日,让众多品牌将重心转移到线上平台,使实体百货的地位持续下降。
到了 2015 年,万达百货就宣布关闭 40 家门店,业界普遍预料,线下实体店的黄金时代已逐渐远去。

行业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有超过 40 家百货关门,2023 年又有 21 家关停,超过七成的相关企业已倒闭。好一些的店铺比如东京、上海的老牌百货,也在逐步关闭或转型,有的甚至面临拆除重建。过去那些辉煌的百货大楼,逐渐变成了记忆或历史遗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百货行业也面临类似困境,地方经济萎缩、城市人口减少,冲击了这些零售巨头的生存空间。

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

在转型阵痛中,部分百货开始尝试新路径。例如,北京的西单商场在 2022 年进行改造,试图融合线上线下,吸引年轻顾客。北辰购物中心也曾在 2018 年关闭,计划进行升级改造。尽管如此,旧有的辉煌难以逆转,许多商场仍然在求变中,但市场的整体趋势已不可逆转——实体百货的地位受到重大挑战。

全球视角下的困境

不只是中国,日本、韩国的百货店也正陷入危机。日本地方的百货商场因为经济下滑、消费能力下降,纷纷缩减规模甚至倒闭。韩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城市人口减少带来的客流锐减,导致不少百货甚至超级市场关门。某些曾经辉煌的百货商店难以为继,成为“城市消亡”的一个符号。随着电商崛起,实体零售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百货的黄金时代似乎已成为过去。

未来的零售趋势

尽管困境重重,但仍有一些百货试图转型。比如,将部分门店转变为购物体验中心、结合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有些商场开始引入特色主题、文化体验,试图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未来,实体店或许不再是价格或商品的唯一竞争点,而是向打造“体验式”消费转变。行业专家认为,只有深耕服务、创新商品、提升体验,实体零售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找到新的生机。

整体来看,百货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面对转型压力和市场变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时代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体零售的未来虽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转机,等待那些敢于突破的企业去探索和实现。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