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7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厦门,这座东南沿海的小城,一直被人视作“精致又优雅”的城市。不同于一些大城市那种繁忙喧嚣,厦门更像是一个温婉的“娇女”,既依偎在母亲怀中,又喜欢探索外面的世界。曾经的著名学者易中天把厦门比作:北京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海是“赚钱能手”,广州是“闯新路”的先锋,而厦门,则像个“可爱的娇女”,一方面依赖大环境的呵护,一方面努力向外伸出探索的脚步。
那么,这被称为“娇女”的厦门,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多的“头衔”?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上,厦门绝不只是个旅游小城,它的多重身份背后,隐藏着丰富的产业基础和战略布局。
制造业优势与中心化发展模式
首先,虽然厦门以旅游和生态景观著称,但它的制造业同样令人瞩目。2023 年,厦门的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 26%,与新加坡(约 25%)相仿,甚至比杭州还要高。这说明,厦门的制造业依然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通信设备等行业。尤其是电子产业,从 2000 年代初开始承接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以电子和通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不过,受行业周期和外部环境影响,厦门的电子制造业也经历了波动。例如,液晶显示屏是厦门的“王牌”之一,2023 年的产量达 4807 万片,同比增长 7.8%,但距离 2015 年的高峰 1.46 亿片,仍有差距。总体看,厦门的电子产业规模虽超 3000 亿,但相比深圳的 2.52 万亿、苏州的 1.34 万亿,仍有差距。
另一方面,邻近的泉州拥有更广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腹地,如纺织、鞋业、建材,产业链更为完整。这也暴露出厦门在工业用地和资源方面的局限性。其土地面积极为有限,只有 158 平方公里的岛内面积,这限制了厦门“规模化”的传统制造业发展。
因此,厦门不得不采取“中心化发展模式”,把更多资源、资金集中在岛内,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这些产业在岛外布局,形成“4+4+6”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厦门的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优异,电子信息、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增长强劲,工业总产值稳步上升。在数字经济方面,厦门的规模已达 4790 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超过 40%。
供应链产业:被低估的支撑力量
除了制造业,供应链服务也是厦门的重要支柱之一。它通过帮助企业完成采购、物流、仓储和金融等环节,成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厦门拥有 1.7 万多家供应链企业,年营业额接近 4 万亿,贡献了大量的税收和 GDP 比例,其中的“建发股份”“物产中大”“厦门国贸”“厦门象屿”这几大巨头,背后更是国资控股,实力雄厚。这些企业不仅支撑着厦门的外贸——比如 2023 年,它们的营收总额超过 1.5 万亿,甚至堪比希腊的经济总量——还能抵抗风险,持续发展。
其实,深圳的供应链产业起步更早,也很有名,但其规模和企业实力远不及厦门。深圳的供应链企业多为民营,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厦门则依托国有资本,形成了稳健的资本体系,有效支撑其长远发展。加之,厦门的产业布局紧密融入房地产和金融业,形成了庞大的跨行业资本运作体系,为其供应链提供了坚实后盾。
从总体结构看,厦门的产业版图中,制造、基础行业、旅游 和供应链、金融紧密结合,占据了 GDP 的绝大部分。这样的“高端且多元”的产业结构,也让厦门充满了金钱的味道。这种财政和产业的“满园春色”,推动厦门形成了“总部经济”以及“第二个新加坡”这样宏大的战略设想——即以产业和服务业驱动城市升华,抛开传统的土地依赖,把未来看作一个“轻资产、智资本”的产业生态。
未来:迈向国际化的“新加坡梦”
梦想成为“第二个新加坡”,虽然听起来激动人心,却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厦门的基础条件,比如优越的港口和与台湾的密切关系,使其拥有成为国际物流枢纽的潜力。
历史上,厦门港就是全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1773 年出口的货物中就包含了茶叶。从地理位置来看,厦门港辐射整个东南沿海及东南亚,早期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国家多次支持其港口的扩建和现代化,到 2012 年,厦门被列为国家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通过现代化的港口设施、智慧物流系统,厦门正在打造全球供应链枢纽。例如,“海丝”厦门—马尼拉快线,货物运输时间压缩至短短两天。未来,厦门还将继续完善空海枢纽布局,连接全球 177 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
除了港口,厦门与台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它不仅依靠特殊的对台政策吸引台资,更利用两岸金融、产业融合,打造区域合作新格局。多年来,台商台资成为厦门产业的“核心力量”,尤其是在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如今,台资企业贡献了 1 / 4 的工业产值,并带来了丰富的金融资源。这种融合,为厦门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动力,也让它在金融、贸易和产业链上,都具备了出现“第二个新加坡”的潜力。
综合来看,随着国家支持“建立国际物流枢纽”的政策落实,厦门的地理、产业、两岸关系等条件,结合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望在未来成为亚洲甚至全球的重要供应链和物流枢纽。或许,要实现“第二个新加坡”的梦想,仍需要漫长的时间,但这条路,正不断变宽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