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5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自 2021 年 7 月 24 日“双减”正式实施已过去半年。期间,不少机构悄然离场,而赛道头部选手迅速调整策略,力求在新局势下留存。如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所言,“赢在赛场上,首先要 stay in the game(留在比赛中)。”
教育行业告别单一教培之路后,转向教育信息化等领域。行业形式虽变,但基本面未改。在此过程中,教育企业面临转型与“转行”的抉择。
2021 年下半年,剥离成为在线企业的关键词。学科类教育培训逐渐从业务版图消失,素质教育、智慧教育、教育硬件等取而代之。新东方转型农业并开展电商直播吸引目光,但多数选手选择转型而非“转行”。
企业生存是首要问题。既要快速隔离旧业务,又要稳定基本经营路线。东兴证券等机构建议,与 K12 学科有关联的内容,可依托生源和品牌实现新延伸,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业务剥离影响。
教育部官网刊登文章,为学科类 K12 培训机构指明围绕教育行业的转型路径,包括助力校内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等。政策鼓励企业利用前期资源优势实现转型。
教育企业转型在业务上分为软件和硬件。软件方面,素质教育内容更丰富,整体化方案涌现,如学大教育的编程教育体系、网易有道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及定制教育硬件。硬件方面,更多企业面向 B 端定制教育硬件,智慧教育也有相应产品,如网易有道的 C 端和 B 端硬件,科大讯飞的 AI 学习机。
转型背后,To B 和 To C 再次成为焦点,方向集中在教育信息化、智能学习硬件、成人教育和素质教育等,二者有交叉。教培规模缩水后,C 端核心业务受挤压,一些领域成为“香饽饽”。
一、B 端:抢滩政策高地,圆教育企业的“入学梦”
进入学校体系并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是教育行业在 B 端的重要梦想。“入学”意味着客户壁垒、稳定收入体系和复用技术能力的机会,使教育行业的 To B 或 To G 属性更鲜明。
教育信息化是核心机会,涵盖智慧校园、排课系统等多方面,内涵丰富,政策支持力度大。2020 年全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约 3863 亿元,同比增长 14%。科大讯飞高管表示,教育新基建用专项债加大投入,教育是专项债支出排名前三的领域。
此前学校教育硬件集中于白板等,投入产出比不高。网易有道推出智能学习终端,解决学生作业过程性评价问题,其数据能反哺教学方案。
针对课后服务场景,“平台 + 课程 + 服务”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有填补教培缺位的趋势。一起教育科技、掌门教育、网易有道等企业基于作业 + 课后多层次布局。目前,B 端“平台 + 课程 + 服务”被技术串联,一站式体系更受重视,抢滩战役已打响。
然而,教育信息化周期漫长,学校和企业合作需长期稳定以积累数据更新产品。B 端还面临跨地区等问题,一二线城市进度和水平领先。教育信息化旨在平衡教育资源不均,如何防止反向背离仍需探索。
二、C 端:想象空间之下,内容为王仍是核心
与 B 端相比,C 端转型看似简单,转向智能学习硬件、成人教育和素质教育,转换受众思维,市场空间大。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1 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 5050 亿元,同比增长 55.8%,预计 2022 及 2023 年将达 6045.8 亿元及 7151.5 亿元。网易有道 2021 财年 Q3 财报显示其学习产品净收入同比增长 56.0%。
双减后在线教育虽受影响,但积极转型让资本市场恢复信心。摩根士丹利看好在智能学习硬件和成人教育有成熟业务的在线教育玩家。这体现了行业先发优势重要,竞争将是头部成熟公司的较量,如教育硬件领域,有道词典笔已被多所学校引入。同时,成熟业务本质是学习内容多样化,智能教育硬件也离不开内容,如网易有道硬件背靠内容库,教培时代好未来的线上教辅也热度高。告别教培后,C 端多元化学习内容将释放更强吸引力。
总之,从教培到教育,行业面临概念领域拓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B 端注重一站式解决能力,C 端强调产品力。告别焦虑和内卷后,满足用户学习需求者将成为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