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发展之困:昔日昌盛为何如今难昌?

5次阅读

共计 480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些年,合肥、长沙、武汉等中部省会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城市,而南昌却显得有些落寞。当中部省会 GDP 早已突破万亿时,南昌仍在 6000 多亿的关口徘徊。2022 年,南昌迎来高光时刻,GDP 增速领跑主要城市,总量跨上 7000 亿元台阶,排全国第 36 位。然而,2023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增速已跑输全国。2024 年一季度,南昌 GDP 总量 1605.69 亿元,同比增长 2.2%,再度跑输全国和全省,排名降至第 42 位。这座被誉为‘英雄城’的南昌,似乎有了‘英雄迟暮’之感。有人说南昌是‘古时南方昌盛之地,现在的难以昌盛之地’。那么,南昌究竟遭遇了什么?又能否再度逆袭?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南昌

南昌是中国唯一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的省际交通廊道。它简称“洪”,又称洪城、豫章城,素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称。南昌诞生之初,便是文化交融之地。春秋时,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南下长江,在这片吴楚接壤地区开坛讲学。南昌城的雏形可追溯到公元前 206 年的“灌婴筑城”。当时南昌是秦代遗留小县,属刘邦。刘邦为平定南越,令灌婴率兵进驻,夯筑土城,以赣江为屏障,这是南昌建城的开端。汉代因该地“当诸道之冲”,设豫章郡,豫章成为古代江西的通称。晋代之前,古城南昌位于赣抚之滨、鄱阳湖南。西晋永嘉南渡后,城市负荷增大,且屡遭洪水侵袭,南昌人在道士许逊带领下,向西北方向迁移,重辟城垣,这是南昌建城以来唯一一次迁址。

南昌的“母亲河”赣江,源出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从河源至赣州为上游,称贡水,在赣州市城西纳章水后始称赣江。赣江通过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是江西省水运大动脉,也是中原沟通两广地区的重要通道。“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生动描述了唐宋以来中原南迁人民经赣江来到南昌,又继续南下繁衍生息的情景。南方安定后,豫章郡经济迅速发展,首府南昌成为南方三个万户县之一,地位愈发重要。隋朝时,改豫章为洪州,郡城称洪州城(洪都),南昌正式得名,意为“昌大南疆”。从此,南昌成为江西政治、经济、文化首府达二千余年。隋唐时期,江西因闽粤开发和交通路线贯通成为交通要冲,南昌作为首府空前繁荣。唐代在南昌旧城西北扩建新城,面积扩大数倍,人口近 10 万,与苏州相差无几。城内建筑密集,城外沿江行船如梭。王勃的《滕王阁序》让南昌声望达到顶峰。自唐宋起,南昌是全国最重要的三十个州府之一,优越的城址使其有雄踞江右的底气。不过,随着江西开发,南昌面积不断缩小。明中期,江西四大镇崛起,部分市镇人口和商业繁荣程度一度超越南昌,但南昌始终是省会且为重要工商城市,是全省货物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近代南昌的人文环境

南昌人文历史在全国首屈一指,唐末以来儒学兴盛,进士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还出了黄庭坚等顶级文人。理学、心学兴盛时,朱熹、王阳明曾赴南昌讲学。佛道两家在南昌同样繁荣,有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的洪州禅,还有诸多佛教典故。江西偏离政治中心且多山水,道教文化盛行,江西福主许逊、八大山人等著名道士均是南昌人,古代江西人信仰的净明道也诞生于此。南昌还走出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北宋婉约词派开创者晏殊、清代书画家八大山人(朱耷)。南昌文化古迹众多,最有名的当属滕王阁。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三年,由滕王李元婴建设。李元婴纵情声色但有才情,通音律,喜好山水美景,善书画,是“滕派蝶画”的鼻祖。他在南昌寻得山水宝地,修建滕王别院。后世滕王阁虽屡毁屡建,但因王勃的《滕王阁序》扬名天下,上千年间一直是热门“打卡地”,苏轼、朱元璋、汤显祖等都与之有渊源。交通便利、商贸繁盛、文风昌盛,使南昌直至清代一直商贸发达、人丁兴旺。

鸦片战争后,九江开埠,江西经济格局由以赣江为轴转到以长江为轴,形成“昌九”格局。因九江位置靠北,南昌仍是货物总汇地,经济地位不降反升。尤其是广州一口通商时,鄱阳湖 – 赣江“黄金水道”作用显著,南北物流绕不开南昌。然而,正因其“粤户闽庭,吴头楚尾”的地理特点,南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太平军攻南昌到南昌会战,注定了其“乱世危城”的命运。而且,随着现代交通兴起,江西错失“京广铁路”,交通不便导致新思潮、新文化绕过江西,南昌愈发闭塞,近代建设缓慢。但在失利中,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人民军队诞生,红色星星之火在周边燃起。22 年后,南昌迎来新生。

航空工业的“老大哥”:洪都

1949 年 5 月南昌解放时,城区面积仅 8 平方公里,比宋代鼎盛时期少近一半,公共设施落后,城内民谣“风刮黄尘迷无路,雨打积水须行舟”可见其老旧面貌。建国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大批人才、资金去“闯关东”,南昌主导工业为纺织、造纸、食品等轻工业,缺乏重工业体系。1951 年,南昌迎来发展机遇。4 月 18 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集中建设六大航空飞机制造和发动机生产企业,其中以“156 工程”为代号的航空发动机项目,由南京第 22 厂与南昌航空站合并建立新的飞机制造厂,对外称“洪都机械厂”,对内称“321 厂”,这便是“洪都”的由来。彼时,因朝鲜战争志愿军饱受空袭之苦,人民军队急需发展航空事业。南昌能获得此项目,一方面因有民国时期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另一方面因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上下十分重视,中央还抽调三千多名技术人员支援建设。一时间,洪都人才济济,设备和规模堪称全国第一,还反哺了不少兄弟企业,许多航空企业尊称其为“老大哥”。

“洪都机械厂”的建设是国家对南昌的第一次“工业输血”,南昌工业逐渐成型并结出硕果。1954 年 7 月 3 日,洪都仿制雅克 -18 初教 -5 成功试飞,新中国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飞机诞生,南昌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之一。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 -6”安全性可靠,改进机型长盛不衰。1957 年,洪都成功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军用三轮摩托车“长江 750”。此外,新中国第一枚“上游 1 号”海防导弹、“强 -5”歼击机也由洪都研发成功,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此时南昌工业发展既有战斗机,又有重型卡车。

历史上,缺乏铁路通道的南昌

1949 年 4 月,原南昌汽车保养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配厂。1958 年 5 月,在洪都造飞机的影响下,该厂成功试制出“英雄”牌三轮汽车和 2.5 吨“英雄”牌载重汽车。1962 年更名为南昌汽车修理厂,1967 年又更名为江西汽车制造厂,1968 年批量生产出 12 辆“井冈山”牌汽车,开启江西汽车制造历史。1969 年,江西汽车制造厂第 500 辆井冈山牌汽车下线,引发全国轰动。但这些汽车做工粗糙、保养困难,很快停产。即便南昌又造飞机又造汽车,经济仍无大起色。1985 年南昌工业产值超 40 亿,比建国初期增长一百多倍,却仍落后于周围省会城市。究其原因,与南昌长期缺乏铁路建设有关。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开通,京广线形成,早年京广线曾考虑经江西到广东,可惜因历史和地理等原因选择经湖南,江西错失良机。直至 1990 年,江西总运营铁路里程仅一千六百多公里,南昌去北京需绕道。1996 年京九铁路通车,才串联起江西段的九江、南昌、吉安、赣州四个城市。江西自然资源不比湖北、湖南差,但因错失通道在近代逐渐衰落,如全省至今没有 985 高校,只有南昌大学是 211 高校。缺乏对外交通影响南昌城市发展,九十年代南昌依托旧城向赣江以南发展,旧城内人口密集,阻碍城市现代化进程。1995 年南昌决定“跨江西拓”,红谷滩崛起。1998 年特大洪水后,借防洪治理工程良机,启动“一江两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改造低洼地。2001 年 12 月底,红谷滩中心区规划完成,南昌市行政中心搬迁至此,开启“一江两岸”时代。

南昌的城区发展

南昌经过 3 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总面积 7402 平方公里,不到赣州的 1/5,在中部 6 省省会城市中垫底。有限的城区面积限制了南昌人口发展,2020 年南昌市区人口在中部六省省会排名第二,仅高于合肥。从铁路到城区面积,再到人口,南昌发展滞后。西部大开发时,西安等城市迎来黄金发展期,南昌却错过。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火热,南昌因各方面条件不如人,省内资源被虹吸,存在感降低。省会吸引力弱,赣州、九江、上饶等市纷纷与周边省份合作,形成“环南昌”现象。

2014 年后,南昌老城区整体拆迁改造,城区基本框架在短短四五年内迅速拉开。随着江西省行政中心迁至红谷滩九龙湖,红谷滩成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实现华丽蜕变。同时,南昌瑶湖片区、朝阳片区、航空新城、高铁新城、空港新城、现代职教城、陆港新城、九望新城等先后崛起,城区面积迅速扩大。但相比中部其他已跃入“万亿”行列的省会,南昌经济体量不到 7000 亿,仍显落后。2021 年江西提出“强省会战略”,南昌“一枢纽四中心”定位确立。次年 5 月,江西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南昌予以倾斜,目标到 2025 年和 2030 年,提升南昌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及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南昌乘此东风,加快城市轨道建设,实施“十桥同架”规划,加快昌九高铁建设,工业格局逐渐铺开,有了起色。

南昌的经济发展不容乐观

如今南昌的工业格局为“4 + 4 + X”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现代针纺等主导产业,二产占比一直在 40% 以上。2022 年南昌经济迎来高光时刻,二产增加值和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均创历史新高。2023 年南昌经济急转直下,工业受挫严重。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总量同比增长 2.7%,二产增加值增长 1.1%,拖了后腿。全年规上工业营收据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为“突破 6500 亿元”,较 2022 年缩水近 20%。2023 年南昌文旅产业表现突出,“特种兵式旅游”使其收获大量流量,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创历史新高,但文旅产业无法支撑全部经济收入,无法替代实业。

南昌经济从狂飙到急刹车,原因是“总量不够大、增速不够快、龙头不够多、产业不够强、后劲不够足”,这些问题在传统支柱产业中暴露明显。电子信息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受消费电子周期下行影响,主要产品产量下滑。汽车制造产业中,江铃汽车等龙头企业受燃油车遇冷影响,产量下滑。南昌传统服装产业也大幅缩水。2024 年一季度,南昌工业虽有回暖,但行业增长面不足 50%,二产增加值占比下降近 5 个百分点,工业承压对南昌经济影响大。此外,南昌外贸出口失速,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拖累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期待重新登场的南昌

根据南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南昌为四大支柱产业设定了发展目标:到 2025 年,电子信息产业营收力争突破 5000 亿元;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突破 3000 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营收突破 1000 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装备产业纷纷力争突破 600 亿元。目前实现这些目标似乎有难度,但南昌有翻身资本。

在航空产业领域,南昌是我国中部唯一的航空制造基地和全国首屈一指的航空制造中心。国产大飞机 C919 部分机身由南昌制造,南昌低空经济乘势发展,一批发动机、无人机及零部件配套企业落地,航空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在汽车与新能源领域,南昌产业布局完整,新能源车领域依托汽车工业,有一批龙头企业,还引进了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丰富。电子信息产业是南昌支柱项目,已突破千亿,LED 产业优势明显,南昌还是全国少有的具备 LED 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城市,且早早抢占 VR 产业赛道,打造了全球首个城市级 VR 产业基地,构建了千亿级“VR 之都”。曾经的“环江西高铁带”正悄然改变,江西高铁里程接近 2300 公里,是全国首个“市市通时速 350 高铁”的省份,已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米”字状高铁骨架。交通完善的南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凭借历史文化 IP 和特色美食获得更多关注。南昌空气质量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多年排名第一,自然环境良好。南昌一直在努力,期待经济振兴的那一天,祝愿南昌不再难昌。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