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涨价,打工人的通勤成本压力倍增

8次阅读

共计 126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骑了不到 16 分钟竟然收了 5 块钱,难道骑共享电单车的都是有钱人?”

“上学期买的学期卡还花了 89 元,这学期直接涨到了 210 元。”

“连青桔都涨价了,唯一不涨的好像只有我的工资。”

随着共享单车价格屡次上涨,越来越多打工人直呼“压力山大”。近期,多个城市的哈啰单车和青桔单车调整了骑行费率,不少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负担加重。

骑行时间缩短起步价不变,短途成本倍增

以往许多城市,普通单车前 15 分钟收费 1.5 元,节假日略高一些,调整后,计费时间缩短为前 10 分钟起步价不变,超过时间加价严格。助力车的涨幅更明显,例如山西地区哈啰助力车起步价格变为 7 分钟内 2 元。对许多依靠这类短途交通工具通勤的打工人来说,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费用却从 1.5 元涨到至少 2.5 元,甚至更高。

打工人被迫付出更多,单车自由渐行渐远

25 岁的舒雅住在成都龙泉驿区,她每天的通勤依赖共享单车加地铁组合:先骑车到地铁站,再乘坐五站地铁,最后骑共享单车到公司。过去,她每次骑行大约花 1.5 元,绝对比打车或小三轮更实惠,也更便利。但价格调整后,通勤费用剧增。舒雅坦言:“短短一点点超时,费用直接翻倍,单车自由感觉被彻底抹掉了。”

不仅舒雅有类似感受,社交平台上用户吐槽声不断。小红书网友抱怨“哈啰单车该改名叫‘哈啰贵车’了”,多次骑行费用甚至超过开车成本。助力车的价钱更是让不少人哀叹“早就过了几百块起步的价位”。

涨价还不仅限于单次费用,月卡、周卡、学期卡价格同步上涨。南京某高校学生提到,学期卡价格从上学期的 89 元涨至 210 元,“这涨价幅度,让学生不禁质疑是不是被多收钱了。”

价格上涨背后服务质量未同步提升

部分用户在涨价后反思:“既然要涨价,服务质量起码得跟上吧?但共享单车经常有车辆故障、锁车难、计价不准确的问题,这让人不如选择公交和地铁。”

消费者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哈啰单车和青桔的投诉量高达数万条,主要问题包括乱扣费、关锁故障、强行收取调度费等。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指出,归还难、信息不准及状态更新滞后导致计费时间被无形延长,这些都极大影响用户体验。

共享单车涨价趋势难挡,运营成本压力巨大

价格的不断攀升并非偶然。共享单车早期以极低的成本吸引用户,但随着市场成熟,运营和维护成本不断攀升。哈啰单车年折旧率超过 60%,2023 年三大平台在共享单车和电单车领域的折旧和减值费用高达数十亿元,运营成本压力巨大。

此外,市场高度集中,用户需求稳步增长,也为涨价提供了空间。三大平台车辆投放总数超过千万辆,维护和管理都需庞大资金和人力投入,服务质量提升与成本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消费者的选择与市场未来

与共享单车涨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团单车在广州地区甚至下调了起步价并持续优化服务质量,获得了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和较好的市场排名。这说明价格策略与服务质量的协同提升,将是保持用户忠诚度的关键。

面对价格一路上涨,部分用户如舒雅已经打算放弃共享单车,转而购买个人自行车,以减少日常出行开支。价格与服务的博弈依然在继续,未来共享单车如何解决成本与用户体验的矛盾,将决定其能否持续为大众提供便捷且高性价比的出行选择。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