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创投圈“创而优则投”的大佬们

6次阅读

共计 595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古语云「学而优则仕」,国内创投圈里的「创而优则投」现象,其实能追溯到二十多年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 30 位创业颇为成功的大佬转行成为投资人。早年有携程 & 如家的沈南鹏投身红杉中国、NetScreen 的邓锋创办北极光创投;中期有新东方徐小平创立真格基金、猎豹移动的傅盛成立紫牛基金;近几年还有 UC 的梁捷创办不二资本、去哪儿网庄辰超创办斑马资本等等。

这些大佬大多至少有过一次相对成功的创业经历。像将公司做到上市的腾讯创始人曾李青、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阿里巴巴合伙人陆兆禧;顺利把公司卖给国内外大公司的邓锋、邵亦波、向海龙、吴世春;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独到,获得一定声望的麦包包创始人叶海峰。比较普遍的是,他们多数通过创业积累了财富基础,这也成为他们后来进行独立投资的底气与资本。

企业家转行做股权投资的方式有多种。最灵活的是做个人天使投资,以个人身份参与;最隐蔽的是做 LP,成为机构投资人;最常见的是作为 GP,成立专业投资机构。当然也有特别案例,比如哎呀呀、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加紧投资孵化类似连锁项目,包括 ACC 超级饰、WOW COLOUR;又如去哪儿的庄辰超创办斑马资本,用斑马资本重注投资便利蜂,边投资边创业。

从出生时间看,上述 30 位创投大佬中,80 后仅有谭思亮(趣头条)、姚欣(PPTV)、杨圣辉(龙图游戏)3 位,超 16 位是 70 后,包括曾李青(腾讯)、邵亦波(易趣)、卫哲(阿里巴巴)、吴世春(酷讯)等;其余 9 位是 60 后,如邓锋(NetScreen)、沈南鹏(携程 & 如家)、雷军(金山、小米);最年长的 50 后薛蛮子(UT 斯达康),如今 68 岁高龄;而徐小平(新东方)如今也 65 岁了。

从进入投资的时间来看,最早做个人天使投资的企业家包括 UT 斯达康联合创始人薛蛮子、金山联合创始人雷军和李竹;他们在 2000 年前后就以个人天使方式探索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不过,直到 10 年后,他们才决定成立私募投资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

第一批创业成功后转型做投资机构的代表是邓锋,2004 年他将公司卖给 Juniper。2005 年,他回国创办北极光创投。同期,沈南鹏在联合创办携程、如家后,也开始涉足投资,创立红杉资本中国。

邓锋开创了企业家转型做独立 VC 机构的先河,且按「创业」方式做投资。与之不同,沈南鹏采用「借力」方式——通过与美国知名老牌风投机构红杉资本合作,针对中国市场本土化创立红杉中国。

两者路径不同,但契机相通,包括之后经纬中国的设立也是企业家发起。所以,在 2010 年前,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企业家不仅在创业领域崭露头角,在独立风险投资领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1 – 2014 年,中国天使投资机构、VC 机构爆发式涌现,期间很多曾经的创业者也投身投资,甚至「左手创业、右手投资」,主业副业两不误,还能相互辅助。

比如吴世春因在酷讯创业有过教训,创立食神摇摇不久后便同时做梅花创投,边创业边学习投资,以防在下一个项目中「被坑」。最后,食神摇摇卖给美丽说,吴世春便开始专注投资。

2015 年后,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迅雷创始人程浩等大佬也开始转型做投资。近 2 年,百度元老向海龙离职后,也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创办龙众新宜基金。

从投资数量看,红杉中国目前最多,投资事件总计达 1317 起;其次是经纬中国,出手次数达 1055 起;真格基金与之相近,历史累计投资事件也有 1020 起。

在年龄层面,可发现创业成功后做投资的大佬们中间平均有 10 年时间差;从 50 后到 80 后,创业开始年龄和投资年龄均呈逐渐变小趋势。

他们首次开始创业项目时平均年龄达 31 岁,比如 60 后 75 前的大佬基本在 2000 年前后创业;80 后创业者创业年龄普遍在 2010 年后,比如趣头条的谭思亮。

开始运作投资机构时年龄最大的是薛蛮子和徐小平,超 55 岁。徐小平 1996 年加入新东方任合伙人,到 2006 年 9 月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历经 10 年,彼时已到「知天命之年」;之后徐小平开始淡出新东方,专注投资,并在 55 岁时创办真格基金。

对于这些已品尝创业成功滋味且年龄达 40+ 的大佬而言,人生下半场如何走值得慎重考虑——经验和阅历对他们进入投资是加分项,但不利于再次创业——与其和年轻人正面竞争,不如投资有前途的年轻人。

除去客观因素,促使大佬们纷纷转型做投资的动机多样,比如重新思考人生方向、认识到投资的价值。创业成功「九死一生」,是高风险收益波动极大的经济活动,而投资相对是低风险、回报确定性更高的行为。当然,从优势上讲,大佬们「阅人无数」,能与不同创业者碰撞、交流,利于开展投资。

从机构取名看,有些大佬为强化个人 IP,在机构名字上颇费心思。比如俞敏洪和盛希泰合伙创办的洪泰基金,薛蛮子的蛮子基金,陆兆禧创办的禧筠资本,曾李青创办的德迅投资点出腾讯,叶海峰创办的海丰至诚天使投资基金,以及向海龙创办的龙众新宜基金——这些机构名称带有浓厚个人标签。可见,这类风投机构将创始合伙人的名誉与机构品牌深度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更要求他们学会「珍惜羽毛」。

另外,在这些大佬身上,还能看到创业者与投资人相互成就、相互扶持的故事。有的给曾经支持过的机构出资,做 LP;有的像姚欣这样给曾经投资自己的风投机构出力,做合伙人。

早在 2006 年,姚欣刚创办 PPTV 不久,蓝驰创投在早期投资给予支持;2014 年底 PPTV 被苏宁以数亿美元并购。姚欣不仅让早期风险投资者获得退出和回报,还在 2016 年加入蓝驰创投担任投资合伙人。此外,去哪儿 COO 彭笑玫,也在 2016 年加入去哪儿的早期投资方 GGV 纪源资本。

经历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转型后,大佬们对创业、投资有何独到思考与观察?选取几位代表人物,一起来了解下大佬近期对投资的认知。

50 后徐小平:做投资就是为了开心

徐小平是 50 后,从音乐硕士、艺术团老师到出国留学,回国后成为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谱写了「中国合伙人」的精彩篇章;后转身成为天使投资人,成为投资圈第一代网红,助力更多年轻人讲好中国创业故事。据记录,徐小平的真格基金至今投资了聚美优品、91 外教网、51Talk、易到用车、完美日记等知名案例。

在 2017 年底的一个大会上,被问到为何坚持做天使投资,徐小平回答:其实是开心,跟大家聊天,谈想法,谈未来,这个过程很快乐。坦率说遇到愚蠢的人也会压抑,但会强颜欢笑,说「你挺棒的,保持联系」,但永远不再联系。

或许这是真心话,毕竟那时徐小平已年过六十,实现财务自由,不受物质左右,基本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当然,大佬也有更深刻、更具高度的思考,比如——如果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用聪明才智满足社会某种需求,国家不可能不繁荣、民族不可能不强大。一代年轻人投身创投大潮,才有如今的中国,创业的黄金国度。天使投资人是浪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很了不起。

60 后邓锋:做投资该交的学费一定要交

34 岁在美国创业,6 年后创办的公司 NetScreen 成功上市,最后以 42 亿美元卖出,邓锋前半生是成功的华人企业家,后半生是成功、理性的投资大佬。

邓锋曾投过一个项目,团队后来解散。没想到,其中一个创始人再创业,且估值过亿美金,想把邓锋的股份平移到新公司。这让邓锋欣慰之余,更坚信做 VC 有意义。你播下的种子,说不定哪天就开花结果。

2005 年创立的北极光创投瞄准企业服务类早期科技投资。其第一期基金中,To B 项目比例约占 70%,投出展讯通讯、珠海炬力、山石网科等一批知名科技公司,IPO 退出数量占一期基金总投资的 30%。北极光此后继续坚持投资硬科技赛道,不过 To C 项目占比也有所增加。

「早期投资并非单纯投资早期公司,而是要在行业浪潮到来前的早期进行投资。」邓锋表示。在投资策略上,北极光创投秉持「战略上激进,战术上保守」的打法。

「看中某领域时,一定要先进入。哪怕刚开始交学费,也要先投一两个项目做火力侦察,比如从中后期项目跟投开始,看清后再从资金和人两方面下重注,并逐渐走向早期。」

2010 年,北极光进军医疗健康,逐步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体外诊断、E-health 五方面展开资本战略布局,相继投出中信医药、华大基因、燃石医学、太美医疗和泽璟制药等知名案例。比如燃石医学创始人汉雨生原本在北极光创投担任医疗投资经理,预判国内肿瘤基因组大数据将成下一个风口后,转身创办燃石。在其他机构不敢投时,北极光敢投他。

资本风口变幻不停,早期科技投资易跟风。而北极光创投一直比较克制、自律,几乎未参与 O2O,互联网医疗、共享经济这些过去的「风口」。这很大程度得益于邓锋的极度克制,对抗人性的贪婪。很多人问邓锋为何不多融点钱。(冷知识:基金扩大资金规模可成倍多赚管理费,对 GP 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我们没做更大规模的基金,也不想做早中后期都投的资产管理人,这是个人选择。我们追求长期健康发展,只赚价值投资的钱。」

还有诚信——2017 年,邓锋将价值 1100 万美元的对兆易创新天使投资的个人全部股票捐给清华大学,「当年想投兆易创新的基金很多,竞争激烈,我和一明学弟说如果让北极光投,我就把自己过去天使投资所得全部捐给清华。北极光投进后,赚了超三十倍,当年我以五万美金的天使投资赚了 200 多倍,变成 1100 万美金。」

在 LP 看来,邓锋为让 LP 挣钱,可放弃自身利益,且兑现君子约定。这给 LP 带来很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早期投资需很长时间等待项目成长。LP 若与你没有良好互信,很难等待这么久。团队价值观、北极光基金的规范度和踏实业绩表现都是募资的增分项。」

70 后庄辰超:以投资的方式开启创业

1984 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庄辰超当时年仅 8 岁,成为时代受益者。年底,上海市少年宫引进 30 台苹果电脑,庄辰超在此完成计算机启蒙。高中时,庄辰超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创办易趣网的邵亦波是他年长几岁的校友。1990 年他首次参加华罗庚杯中学生数学竞赛获一等奖,1994 年被保送到北大电子工程系。

1997 年,还在读大三的庄辰超就开始创业,模仿 Google 做搜索引擎产品搜索客,并成为 ChinaByte(比特网)的搜索技术供应商。

2003 年,梁建章带领携程在美国上市。庄辰超、彭笑玫也谋划进军在线旅游行业。2005 年 5 月,旅游搜索平台「去哪儿」网站上线。2011 年 6 月 24 日,百度投资去哪儿 3.06 亿美元,成为最大股东。2013 年 11 月,去哪儿上市,市值一度达 30 亿美元。2015 年 10 月,携程宣布与「去哪儿」合并。随后在 2016 年 1 月,庄辰超宣布离职。

也是在 2016 年,庄辰超成立斑马资本,正式进入 VC 行列。随着斑马资本投资首秀开启,庄辰超的另一个创业项目「便利蜂」也逐渐浮出水面。

相比上海,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数量少很多,知乎高赞回答总结原因有三:北京天气冷(不想出门)、马路宽(过马路太费时)、没有夜生活习惯……

庄辰超认为,真正的常识应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北海道不够冷吗,不够荒吗,可这个市场连 7 -Eleven 都打不进去,最后让 SEICO MART 占据当地垄断地位。」庄辰超还表达观点,

「我们投便利店,不是因为看到风口,恰恰相反,我们认为便利店近期内不会爆发,至少五年内不会,所以我们还有时间,等大家都看好时,就太晚了。」

在庄辰超看来,国内的 VC 和 PE 已形成相对成熟商业模式,后来者优势不多,所以斑马资本需从基金模式创新。他想做控股型 VC,算是 3G 资本的中国学徒,这套投资打法在国内市场另类、非主流。

庄辰超表示,斑马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面控股便利蜂,便利蜂没有严格意义的创始人,只有创始团队,这从一开始定位就不同。

「我们只聚焦感兴趣领域看 BP,一旦选中赛道,从早期到晚期公司都会考虑,资金灵活,控股或少量资金投入都有,控股主要针对小型企业。」

另外,斑马也有财务投资,金额较小,主要考虑财务回报,比如投过的一家新加坡二手车平台。

80 后姚欣:从 PPTV 到 PPIO,爱投资更爱创业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适合姚欣。姚欣创业起点是大学寝室,比很多国内同龄人早。

2004 年,姚欣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一,因在学校看不了世界杯比赛且国内网速慢,得知 BT 种子下载方法后,想把赛事视频搬到网上,打造网络电视。

在华科宿舍埋头写代码 3 个月后,姚欣开发出 PPlive1.0 版本,用户可观看直播等视频。借助 P2P(Peer-to-Peer,对等网络)技术,实现用户间互相传送数据。

之后,姚欣休学创业,专注 PPlive(后更名为 PPTV)。此后 10 年,PPTV 取得巨大成功,但也历经挫折——与 PPS 恶性竞争两败俱伤,被后来者优酷和土豆赶超,激进扩张大规模购买内容版权致资金链断裂 ……

2013 年后,网络视频行业新一轮洗牌、整合,优酷土豆合并,爱奇艺并购 PPS,姚欣也选择让 PPTV 被收购——2013 年,苏宁联合弘毅投资给 PPTV 投 4.2 亿美元,其中,苏宁出资 2.5 亿美元,持股 44% 成第一大股东。次年底,苏宁又以 2.4 亿美元增持 PPTV 股份,持股比例增至 64%。

之后,姚欣离开 PPTV,从写第一行代码到转身离开,花了 10 年。

卖掉 PPTV 后很长时间,姚欣都在思考接下来做什么。思索良久后,「做投资能让我对新技术、新趋势保持敏感性。同时,我创业时得到投资人帮助,所以也希望通过投资帮助更多创业者。」这是他在 2016 年的决定。加入蓝驰创投,也是为回报蓝驰 10 年前对自己的支持。

从做企业「变身」做投资,姚欣坦言没变得轻松。因为做投资最难的是能否比别人更早在不确定因素中找到确定性,预先判断未来发展趋势。

但姚欣也认为,做投资抗风险能力更强。

「创业者把百分百精力放一个篮子里,投资人则分散投资组合。从这角度讲,投资人要宽容创业者,因为他们冒风险最大。」

在姚欣看来,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还易犯的错误是——手中有锤子的人易把世界一切当钉子。即创业者仅从技术出发考虑问题时,会觉得自己技术这也能做那也能做。面面俱到反而失焦,场景都做不深入。他建议,技术型创业者创业时,要明确最强场景需求并深挖。

另外,据了解,2018 年 5 月,姚欣再次创业,创立分布式边缘计算云服务公司 PPIO。PPIO 刚成立便获天使投资,今年拿下 Pre- A 轮和 A 轮共 2 轮融资,蓝驰创投、创世伙伴资本和沸点资本均是投资方。

创业、投资自诞生起就像「孪生兄弟」,大佬在两个领域自如切换并不稀奇。

对这些大佬而言,是企业家也好,投资家也罢,代表一种身份,可能是短暂停留,也可能是一生选择。

有的大佬全力转型,投身投资,如沈南鹏、邓锋;有的把投资当副业,如雷军、俞敏洪,相比投资,他们更爱折腾实业;有的大佬随性而为,想创业就创业,想投资就投资。更有的大佬转向其他方向,比如「中国淘宝模式」奠基者、易趣网创始人邵亦波从创业者转型投资人,最后努力转型为慈善家。

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