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区域战:长三角完胜大湾区?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 (第 2 版) 报告》显示,作为备受瞩目的顶级城市群,长三角和大湾区在强城指数上呈现出不同态势。在数量方面,长三角优势明显,19 座城市入围强城,而大湾区仅有 5 城,甚至不如山东半岛城市群。不仅如此,长三角城市强城指数与 GDP 排名之间的正向摆动更大,如杭州、南京、宁波、无锡等城市。大湾区城市 GDP 排名与强城排名基本一致。
强城的前提是大城,大湾区经济高度集聚于少数核心城市,珠海、中山 GDP 未达 5000 亿,香港未计入排名,这使得其在拼强城数量时明显吃亏。此外,长三角面积达 35.8 万平方公里,大湾区面积仅 5.59 万平方公里。新版大城强城指数增加了多项指标,导致多数长三角城市排名下滑,且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方面,长三角城市因产业结构偏“重”而排名普遍不高。
辩证法:“小”城反而更强?
梳理大城强城指数会发现,一些面积较小的城市排名靠前,如深圳、南京、无锡、厦门等,而面积大的重庆排名相对靠后。这是因为指数在一些指标上采用了人均、地均的计算方法。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向心城市》中总结的人口流动趋势,在此次报告中显著呈现。城市的“向心性”体现为城市活力和创新来自人们差异性的碰撞,而高密度城市更利于这种碰撞。
城市活力三要素包括城市密度、创新和消费,创新离不开大量人口的交流,市中心人口密度高,正外部性更强。大城强城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多为多中心或无中心城市,强城需要集聚效应,都市圈和城市群越发达,越易诞生强城,如长三角。西北地广人稀,影响人口集聚和城市群发育,入围强城的城市较少,而西南的成都、重庆、昆明、贵阳 4 城携手入围。
看未来:创新要因地制宜
入围的 59 座强城中,深圳位列榜首,在多个指标方面排名前列,拥有成熟的创新生态“雨林”。创新也能解释长三角内部城市的排名变化,如常州因指标变动跌出前十,宁波凭借制造业基础和数字化改造成为强城第 9,培育出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杭州虽无强大工业基础,但依靠数字经济成为第 4 强城,明确了新目标。合肥因创新排名高于 GDP 排名,但难以将其成功模式推广,因地制宜才是地方政府推进创新的普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