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1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一股名为“奔县”旅游的热潮逐渐席卷中国各大城市周边的小县城。这一现象的兴起,令人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推动了人们“奔县”的脚步?又这些小城镇能否借此获得新生?
什么是“奔县”旅游?
实际上,“奔县”游这个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人们出行的动机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冲着景色和文化古迹去的:许多著名景点和文物古迹都藏在偏远或乡村地区。例如,山西的隰县以《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闻名,三天内涌入了四万名游客,而大同的云冈石窟更是一度迎来三万游客,游客络绎不绝,酒店预订飙升超过六成。这样的景点多位于山区或较偏远的县城,游客的主要目标是欣赏风景、体验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繁华与否关系不大。
另一类则更偏向于放松和体验:小县城因为人少不堵、更便宜、生活节奏较慢,吸引追求休闲度假的游客。这种“奔县”旅游或许未来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中国旅游方式逐渐多元化、追求品质生活的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来到小城镇的游客,其实是来自大城市,有的是来寻找新鲜感,有的则是为了逃离都市的喧嚣,寻找一种纯粹的宁静。这就像我们出国旅游,先会选择世界闻名的首都或景点,之后才会探索一些小众的偏远地区。
“奔县”游的背后动因
大多数“奔县”游客的动力都源于对城市生活的疲惫或者对新鲜体验的渴望。有趣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使得城市空间的利用越来越集中,但与此同时,人口也开始在城与乡、大小城市之间流动。大城市不断吸引人口、资源和资金,但乡村和小县城的逐渐凋敝,也成为一大难题。
根据数据,2023 年全国 1866 个县域旅游的总收入平均约 42.95 亿元,接待游客数达到 508 万,分别比去年增长了约 41% 和 35%。这个趋势表明,“奔县”旅游的热度在不断上升。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话题曝光超过 32 亿次,点赞和评论也居高不下。特别是自 7 月起,有关“宝藏小城”的搜索量暴增了近 2800%,显示这股热潮正逐渐扩大影响力。
除了社交媒体的推动,数据也显示暑期旅游订单中,五线城市和县域旅游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统计发现,排名前 50 的酒店订单中,98% 以上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其中文旅和休闲类旅游正成为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奔县”游已迎来爆发期,成为旅游热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奔县”游的多面性与未来走向
从游客体验来看,所谓“奔县”旅游并非简单的城市到乡村,而是复杂多样的。有人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有人则追求度假休闲的惬意生活。这两类人群结合,推动着小县城旅游产业的变革。
不过,县城旅游也面临挑战:许多地方的景点趋于同质化,古街、民宿、网红村落等元素过度商业化,有时导致游览体验变差。相比之下,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多元的旅游资源,景观和体验更具多样性,如北京的古都、上海的现代与传统融合、重庆的夜景与火锅、西安的古城文化。这些一站式旅游体验,往往是小县城难以媲美的优势。
“奔县”游对中国旅游格局的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尾声,城市化率达到 66%。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口已向城市集中,城市空间逐渐固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乡村和小城镇的空心化与衰退。数据显示,2010 到 2020 年间,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和区县出现了规模缩小甚至人口减少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奔县”旅游的火爆,或许预示着一种新的平衡点的出现。它不仅帮助都市人缓解压力、寻找心灵慰藉,也为小县城提供了经济和文化 revival 的机遇。旅游业作为一种“带动产业链”的产业,能有效推动地区就业、促进基础设施改善,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尤其是在“十四五”规划强调推动城乡融合、构建多元发展的格局下,小县城的旅游潜力被充分挖掘。许多曾经的衰败县城,通过打造特色旅游,逐渐走出一条“以旅游带动经济”的新路子。这也为中国未来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不仅仅是城市的“颜值提升”,更是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平衡的重要手段。
结语
“奔县”旅游的崛起,是中国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部分表现,也是城市与乡村关系转变的深层反映。它既满足了都市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为偏远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未来,这种“奔县”现象有望成为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助力构建多元、协同的中国旅游和城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