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50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一辆带着锈迹的电动三轮,一块木板,再加上一堆小商品或者食物,就能撑起一桩看似一本万利的生意。街头巷尾那些散布着的地摊摊位,曾经被视为颇为“低端”的营生。顾客花十几二十块钱的一次消费,买到的是经历生活磨砺后的难得快乐,同时也慰藉了摊主风餐露宿的艰辛。
其实,所谓的困苦或许只是摊主们的“伪装”,说不定这群人中不少早已悄无声息地发了财,心里正暗自得意。巴菲特曾说过“只要活得久,什么都能见到”,在父辈们的那个年代,就流传着好些靠地摊实现暴富的市井故事和传说。像“摆个小摊,胜过县官”“喇叭一响,不做县长”“手术刀不如剃头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等说法,都反映出摆地摊这种低成本创业方式在当时的独特地位。
前阵子,一位叫“20 岁了还没去过星巴克”的博主进行了硬核纪实,14 小时连续跟拍深圳一位月流水两万的臭豆腐小摊贩,这位摊主还叫嚣“地摊经济收入秒杀深圳白领”。“给老板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这样赚钱有干劲”,臭豆腐摊主这样说道。
当你在小红书上搜索“地摊”二字,会出现超过 35 万条笔记;在抖音搜索“摆摊”,话题下的播放量甚至超过 150 亿次;而在贴吧和豆瓣,年轻人们对“地摊萌新教学”“地摊货源评测”“十年地摊大神经验分享”这样的干货帖子如数家珍。如今,旁人很难再用小贩、走鬼这样的词去称呼那些街头摆摊的年轻人了。从“贩子”到“摊主”,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地摊大军,“地摊商业江湖”的内容和目的也发生了改变。
年轻人在地摊江湖,崭露头角
和小肖初次见面时,他的煎饼摊刚刚摆出来。小肖毕业后在初恋女友的学校门口摆摊卖煎饼,然而还没来得及送出能让女朋友感动落泪的礼物,两人就分手了。感情受挫的小肖为了赢回人生,决定在摆摊这条路上死磕到底。
小肖心里明白,自己不像那些被互联网定义的“年轻人”那般机灵,也不懂什么花哨的营销手段。不过好在他上学时学的是流体力学,这为他的摆摊“技术流”生涯增添了不少优势。每一张形状正圆、厚薄均匀、没有破洞的煎饼,都凝聚着制作者对面糊流体力学的深入理解。他在两位物理学家的数学建模论文中,找到了摊出一张好煎饼的方法。
这是一种叫做伴随优化的数学算法:将面糊最终形态作为目标函数,对面糊施加作用力而导致的运动被描述为一系列偏微分方程,以此提供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寻找使面糊均匀平坦的最优路径和方法。经过多次尝试,甚至赔上了两盒止血贴,小肖终于掌握了摊煎饼的最优解,能让饼的均匀程度提升 83%。任正非说的没错,技术确实是最好的商业护城河!
小肖一般从下午六点开始出摊,一直到凌晨两三点收摊。生意流水通常不错,一般情况下一天的毛利大概在 400 元左右。在小肖看来,这营生是“小投资、大收入”。初期投资五六千元,每月的纯利润就有 1.2 万元,虽说“风餐露宿”,但收入还算可观。
如果把繁华商业比作城市的主动脉,那么摆地摊就像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地摊往往存在于城市郊区,或者是城中村,服务着城市的打工人。摆摊也是就业的重要来源,宛如一张生活的防坠“安全网”,能给大叔大妈们赚点辛苦钱,也能给那些大胆裸辞或被裁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就业岗位。
据媒体报道,在 2017 年到 2021 年的这五年时间里,倒闭了 15000 家创业公司,平均每年倒闭 3000 家。目前,有上亿人是像小肖这样的灵活就业群体,如果让他们去租店铺,支付租金、押金、转让费,再加上装修、水电、物业等费用,这些是很多年轻人难以承受的。
回想 2020 年疫情期间,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救市”,开放摆摊的消息一出,“小贩群体”瞬间成为焦点,一夜之间备受关注。甚至还出现了城管给摊贩打电话的奇特景象,复苏的“路边摊”文化重新夺回非机动车道的“霸主”地位,卷土重来。消费者对地摊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友好。据媒体了解,64.97% 的受访用户愿意购买地摊食物,食物口感好、价格低、品类丰富、购物氛围热闹等是消费者愿意为之掏钱的原因。
随着年轻人的加入,地摊的商业江湖不断升级。很多小型摊位开始进入商场,有了正式的名分;小摊也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一份原本只能做“开胃菜”的小吃,价格动辄 30 多元。小摊逐渐摆脱“老破小”的印象,“颜值”成为其首要商品,另外方便宽敞的流行型小餐车逐渐流行起来;品牌化正成为小摊发展的方向,有些连锁小摊开在商场的超市入口处,成为店面形态的补充。
与小肖踏实肯干的“老黄牛”形象不同,石家庄的奶茶摊老板富贵儿,脑子可要灵活得多。富贵儿花 680 元买下的三轮车比小肖的更吸引人眼球,快赶上摊子大了,车上还有个“少女蓝蝴蝶结”,以及戏谑的“暴打渣男柠檬茶”文案,杯体设计简约又时尚,既能够吸引消费者,又适合拍照。
第一次出摊时,管理摊位的大哥还觉得他纯属“玩票”,认为这又是一个被地摊概念忽悠的少年,而且摊位还挨着垃圾桶。确实,起初富贵儿精心准备的八十杯手打茶只卖出了十多杯,他还送了几杯给路过的行人,其他的都倒掉了。
然而,就在第四天,和他的名字一样,富贵儿的奶茶生意突然火爆起来,一大群消费者排着队挤在富贵儿 680 元的三轮车前,时而驻足围观,时而对着摊位自拍。很多人在抖音上打卡晒照,甚至登上了抖音热榜。国内的某大型商场甚至邀请富贵儿入驻,也有老板找上门来,声称出钱给他开店,不参与经营,还有一些人寻求加盟。而那大颗的蓝色蝴蝶结也成了大家争先模仿的对象,石家庄还刮起了一股绿色小车风。
不过在打卡和模仿热潮的背后,富贵儿心里明白,热度终究会过去,这只是一块跳板,最终还是要靠品质沉淀。爆款研究、推陈出新、创意融合、技术磨炼一样都不能少,年轻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能力强,又洞悉年轻消费者心态,做出来的东西不会差。摆地摊虽是传统营生,但消费者在变、需求在变,确实需要像富贵儿这样的年轻摊主为地摊江湖注入新活力,产品、营销、包装一样都不能忽视。
当地摊遇上互联网黑话
无论是小肖还是富贵儿,在低成本创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不顺。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在摆摊的年轻人中也很难诞生几个腾讯、阿里、谷歌这样的大企业。摆地摊是低成本的机会,相比于如今眼花缭乱的 O2O、B2B、B2C、C2B、C2C、S2B2C 等互联网创业模式,摆地摊显得“单纯”许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老少皆宜、童叟无欺,一起回归到最简单纯朴的商业模式。
南京卖月亮馍的摊贩阿姨一句“孩子够吗?”甚至引得网友集体感动,甚至有人不远万里从浦口跑到江宁,排队数小时就为体验“家”的温馨,尽管这早已被当作一种营销话术。地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如此,能不能赚钱另说,先给那些闲着或者想逃离常规生活的年轻人找点事情做才是关键。成都在最早开放地摊经济时,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增加了 10 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摆地摊的社会意义超过了经济意义。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摆地摊也不例外,“浅水不出蛟龙,浑水尽出王八”,河北女孩摆摊和同行抢地盘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门,事件反转曲折。“摆地摊”很可能是年轻人物理和精神意义上遭受的第一次商业战争洗礼,同时摆地摊的商战竞争也在不断升级。
去年 12 月,小可在小红书发了一篇“热红酒”摆摊笔记,引发众多讨论,网友们纷纷询问出摊时间和地址,同为年轻人的小可对消费者心理拿捏得恰到好处。喝热红酒本不稀奇,但站在午夜的街头喝比在室内更为惬意和有趣,不仅如此,小可还会在社交平台上打哑谜,欲拒还迎地公布出摊的时间和地点线索,与他人互动增进“在场感”。“生活够苦了,得给自己找点乐子”,小可在一家传统公司做着朝九晚六的工作,至于挣钱,10 元一杯的红酒,卖完一瓶的流水可能还抵不上那瓶红酒的价格,妥妥的逆向赚钱买乐子。
除了对消费心理的运用,年轻人们在选品上也颇为“精明”,在 1688、义乌购、货捕头这样的传统渠道拿“地摊通货”虽然量大便宜,但很难形成差异化。这就需要引入互联网思维,重点来了!面对消费者的多样奇异需求,可以引入“共享”的概念来经营。
在广州的人民北路,有一处“天光墟”的鬼市。一般凌晨开始,天亮收摊,集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有不少八九十年代的奇书、旧电器手表、古玩玉器、暧昧玩具等等。这里如同时代遗落的拼图,由于商品稀少各异,摊主们会票选“话事人”,把宝贝“共享”到话事人的地摊代理销售,给人一种琳琅满目的视觉感受和反复挑拣的快感。
这个话事人会把成色比较好的宝贝定一个根本卖不出去的高价,12 块进的镯子定 1888 块,剩下十块几毛进的宝贝看起来成色也不差。于是话事人就可以在几毛到 1888 元的区间内和买方砍价,宝贝的成交价也是一门玄学,能卖多少钱取决于它在顾客心里的价值,而并不取决于进价。当然,由于卖价太过离谱,共享摊主们容易因为利润信息差“分赃”不均,闹得分崩离析,然后重新票选话事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动态平衡共享摊位利润的模式。
对此,河南小伙的“连锁地摊”模式给出了解决方案,24 岁的小巍然原本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因受疫情影响收入大幅降低,面对每月 3000 多元的房贷和 1300 元的车贷压力,他每小时花 12 元雇人经营地摊,月收入 12000 元。为了与同行有所区别,小巍的摊位上主营仿真玩具,主打客户群体是小朋友。“经济压力不允许我继续当上班族,所以,必须要出来闯一闯。”
由于生意不错,为了更高效地挣钱,脑洞大开的他又突发奇想,雇了一名女孩帮助自己在西开发区经营“后备箱”摊位,而他则跑到郑东新区摆起了“连锁”地摊。而后随着生意的持续火爆,他的连锁地摊如雨后春笋般占领热点商圈,不过由于摊子做得太大,现金流和供应链成了他的烦恼。比如刮风下雨时,疫情反复时,所有点位都不能出摊,一个摊位还好,三五个摊位的变现压力和周转压力将会成倍增加。
除此之外,有的年轻人甚至把摆地摊玩成了“对赌把戏”。全场 20 块钱一个的玩具,玩腻了能免费退换,相当于家长们可以“白嫖”,但等小孩玩腻时,玩具就不一定是完好的了。如果不给退,很可能摊主就会遭到大爷大妈们的疯狂扯皮。
地摊,可能只是表面风光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在互联网的语境里,被疯狂消费的年轻人和“向往自由”画上了绝对的等号。可事实真的如此吗?《2020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有接近 50% 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无意义”,近 60%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而 DT 财经《2020 职场人裸辞报告》的调查显示,在其调查的对象中,92% 的人产生过裸辞的想法,有超过 10% 的人,每天都想裸辞;其中 26 – 35 岁的年轻人,最有底气裸辞。
“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禁锢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于是,年轻人们纷纷加入“地摊狂欢”,“摆地摊”这一行为,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成为一种年轻人间争相追捧的生活经验。摆地摊的确是低成本的创业方式,也有很多媒体宣扬地摊经济,但冷静思考一下,低成本并不代表无成本,煎饼摊小肖月入 12000 元的背后,是出摊前和摆摊时十几小时的日夜颠倒。富贵儿则要承担不断试错的心理压力,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并非不存在,低成本只是本钱低,但想赚到钱还是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到地摊江湖的竞争中。选品、进货、摊位选择、顾客引流这些都需要考虑,不是摊子一摆就财源广进了,每个环节都少不了时间和精力,而这同样是成本。
其实摆地摊在整个服务业中属于小 B,为 C 端用户服务,针对那些小 B 年轻人,也有对应的 2B 衍生服务,用得好可以降低机会成本,但用得不好那就可能成为年轻人的下一个“陷阱”。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微信支付小商家数 5 月环比 1 – 2 月增长 2.36 倍,交易总笔数 5 月环比 1 – 2 月增长 5.1 倍。而截至 2020 年 5 月底,中国已有 1200 万家小店和路边摊收入相比 2019 年实现了增长。
除了第三方支付工具,针对摊主的技能培训也不能忽视。山东泰安的南山阴村和临沂油篓村是远近闻名的煎饼村,吸引了全国各地想要学习做煎饼的学员。一些老师傅,学员都要预约排期,收费 1500 – 5000 不等,短则 3 天,长则半个月就可以出师,还送杂粮煎饼全套工具,包邮到家。而在快手上,你可以了解到更多摆地摊的项目和技能。做包子、面条、烧烤、卤味等,许多人直接通过快手招生。网上也有地摊网站和媒体,甚至还有割韭菜的付费群。
对于年轻人摆摊这件事,可能大叔大妈们弄不懂“包装”“营销”“流量”这些概念,而年轻的摆摊人们则用着另一种摆摊方式刷新着地摊的内容和目的。这大概就是年轻的生活,他们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尽管过程中充满坎坷,找没找到又有什么关系呢?时间还很长,经历了裸辞,还有地摊。青春还能继续,摆完地摊,还能回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