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市场下投资策略与坚守:刘晓丹的观点

5次阅读

共计 16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1 年初三亚年会时市场火热,40 多天后三地市场掉头向下,中概股和港股跌幅惨烈。一年多来市场动荡,二级市场剧烈调整使一级市场迅速降温,投募两端断崖式下跌,海外 IPO 数量大减,一二级倒挂,A 股破发常态化,小公司市值和流动性堪忧,投资人压力骤升,寒冬刚至,投资机构洗牌难免。

投资机构洗牌在所难免

美国投资机构 60 年间经历两次大洗牌。1960 到 80 年代前半段,美国 VC 从硬科技起家,后因半导体产业转移和 IPO 弱势经历 5 年洗牌期。互联网泡沫后近 60% 的 VC 机构未熬过寒冬,如今美国前十大 VC 中有 4 家是泡沫后新崛起的。美国 PE 70 年代从杠杆收购起家,与 VC 各自发展,虽受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影响,但因资金体量、项目稳健等因素竞争格局变化比 VC 小。

在中国,PE 和 VC 大体同时起步,策略分野不清晰,多数机构投少数股权成长。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成就一批中国优秀 VC,如今大多转向硬科技投资。在资本市场剧烈调整背景下,中国投资机构将洗牌,转型期一批机构将被淘汰,也有新机构会成长,未来竞争格局将巨变。

巨变中寻不变不变决定战略

市场巨变,投资人关注热门词,研究产业和政策。但在巨变中寻不变更重要。贝佐斯认为亚马逊的长期战略围绕给客户提供物美价廉产品和便捷服务展开,商业基本逻辑是给客户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不会改变。

国产替代是政策鼓励方向,但不是市场保护,讲“双循环”,产品力强的企业才有投资价值。碳中和投资赛道热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补贴退坡、市场化需求被刺激时大发展,靠补贴无产品力的公司被淘汰,存活企业产品具全球竞争力。北交所成立带动专特精新投资热,资本要投有成长或并购价值的专特精新,任何行业胜出企业都经市场锤炼,政策只是催化剂。

技术投资是永恒的主题跟风概念将一地鸡毛

技术演进曲折漫长,期望曲线和实现曲线前期反向,技术期望曲线常成投资热点曲线,资金泡沫大,经历死亡谷、泡沫洗净后技术才兑现价值。生物制药技术从论文到商业化约需 20 年,mRNA 技术也历经多年积累沉淀。元宇宙处于期望曲线高峰值,技术投资壁垒高、周期长,跟风概念的高科技投资注定失败,如半导体领域曾是美国知名大 PE 的折戟地。

人性的弱点不变投资赢在逆人性

去年市场流行追星,盲目从众、追涨杀跌、短视虚荣等人性弱点在资本市场体现明显。“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句投资名言逆人性,鲜有人能践行。跳出当下、以终为始、用长期视角看问题能克服人性弱点,化繁为简、直切本质的能力是独立判断取舍的关键,明星项目是为投资人赚大钱的项目,GP 的使命是给 LP 赚钱。

“估值”击鼓传花不再成长内涵重新定义

过去一年不少公司基本面未变但估值上涨,如今市场变冷,估值需成长实现。企业上市标准放松、阶段提前,Pre-IPO 简单套利模式失效,成长更多留在二级市场。对投资人而言,公司上市后能走多远、行业和管理层能力撑起的市值大小更重要。企业上市后三年关键且分化剧烈,成长策略投资竞争激烈,PE 的 Expansion Growth 实现 1 到 N 的成长,融合一级市场成长和二级市场 PIPE 策略,不是简单的 IPO 退出。

内生 + 外延成长 Buy & Build 正当时

资本市场调整和注册制实施使 IPO 信仰破灭,很多公司产业发展遇天花板,创业者心态开放,促成并购市场拐点到来。传统 Buyout fund 策略在中国市场机会少,Buy & Build 逻辑不同,选高增长赛道,整合出平台价值大于单体价值,立足做增量,不加杠杆,用资本加速行业整合提升效率。未来买卖控制权交易或上市公司合并将成主流,创造优质资产能力是关键。

差异化赢得未来工匠精神铸就精品

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制度红利赚钱时代结束,传统成长策略遇挑战,并购整合窗口期到。晨壹投资认为干苦活难活是护城河,团队有二十年积累的经验技能,并购整合需中西医结合,整合有形资产和人心。投资人员要到控股型被投企业学习运营管理,这两个策略执行强调团队合作,对全面能力要求高。长期积累的企业家对晨壹团队的信任很重要,晨壹只想在擅长领域做精品店,差异化是赢得未来的基础,要利用危机成就精品投资。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