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3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获批,大连城市性质升级,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批复要求加强国际航空港枢纽功能,提升现代服务能级。此时,大连金州湾机场航站楼及楼前高架桥桩基础工程开工,这是国内首个离岸式人工岛建设机场,也是全球最大海上机场。
全球真正建在海上的机场屈指可数,大连新机场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但规划宏伟,按 4F 最高飞行标准,规划建设 4 条跑道,90 万平方米航站楼面积,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 8000 万人次、货邮 150 万吨、航班起降 54 万架次需求。本期建设两条平行跑道及 55 万平方米航站楼,能满足年旅客吞吐量 4300 万人次、货邮 55 万吨、航班起降 33 万架次需求。大连为新机场建设筹谋多年,2003 年启动选址论证,2009 年提出海上选址方案,2011 年填海工程启动,2022 年 10 月取得立项批复。
与世界最大海上机场蓝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3 年大连周水子机场旅客吞吐量 1613 万人次,排在全国第 27 位,在东北也落后于沈阳、哈尔滨。2010 年大连机场曾是东北第一个、全国第 16 个旅客吞吐量千万级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航班起降量连续 13 年高居东北第一,国际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四。但之后地位逐渐下滑,2015 年跌出全国前 20,2016 年被哈尔滨超过,2018 年被沈阳超过,2020 年被长春超过,2023 年虽反超长春,但仍不及哈尔滨和沈阳,且与疫情前相比,大连仅恢复到 80% 左右。
大连周水子机场建于 1927 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机场之一。1973 年民航大连站组建,同年开通大连 — 沈阳航线。1984 年周水子机场第一次大规模扩建,跑道延长至 3300 米,飞行区等级升至 4E 级。与大连选择原址扩建不同,哈尔滨、沈阳、长春分别于 1979 年、1989 年、2005 年关闭市内老机场,将新机场建在郊区。如今周水子机场距离大连市中心仅 10 公里,成为“城区内空港”,发展和运行与城市拓展矛盾突出,无法通过改扩建满足民航长远发展需要,制约城市发展,新机场建设迫在眉睫。
大连机场旅客吞吐量下滑,除了受限于周水子机场的改扩建空间,经济发展放缓也是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大连 GDP 位列全国前十,到 2023 年,经济体量仅排在全国第 29 位。大连产业结构几度摇摆,错过了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时机,至今产业结构仍然偏“重”,石化支柱产业占大连工业营收“半壁江山”。此外,作为老牌旅游城市,大连近两年在文旅方面也没能接住流量,哈尔滨爆火,长春借冰雪经济发展,沈阳凭借与北京的高铁距离吸引游客,大连则相对黯淡。
“全球最大填海机场”将成为大连的一个流量入口,也是集出行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如新加坡的星耀樟宜,让机场成为旅游目的地。未来机场功能复合化,对城市影响将更重要。大连新机场建成后,将成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大连加速推进新时代“两先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临空经济区与金州湾国际机场同步规划,打造临空经济产业集群。金州湾临空经济区聚焦航空服务、现代物流、会展和文化旅游、创新科技产业,被定位为国际航空中心、高端临空产业集聚区、大连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家层面也对大连寄予厚望,中国民航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大连力压沈阳、长春,代表东北入选面向特定区域国际航空枢纽,与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并列。随着世界最大海上机场的到来,大连也许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