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64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时序更替,岁月流转。若要用一个关键词来贯穿 2024 年的城市发展,“竞业”无疑是最为贴切的。这里的“竞业”,指的就是竞争产业。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浪潮汹涌澎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推进,催生出更高效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面重塑了区域竞争的核心业态。
城市纷纷以“竞业”之姿,奋力向“新”突围,这正是基于对发展大势达成的共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去这一年,低空经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挑战与机遇相互交织、彼此转化,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城市必须勇立潮头,抓紧布局。
基于过去一年的积累与观察,我们盘点了 2024 年十大“竞业”之城。尽管它们无法代表所有城市,舆论也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但它们都曾在 2024 年“闪耀”,或多或少映照出当下城市发展的产业进程。
低空经济——深圳
这一年,深圳的“低空经济”热度持续飙升。被称作“无人机之都”的深圳,2023 年全市低空经济年产值已超 900 亿元,同比增长 20%。凭借无人机产业的深厚底蕴,深圳率先发力,在构建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同时,一方面开启“疯狂建机场”模式,另一方面不断落地各类应用场景,推动低空经济加速腾飞。
数据显示,深圳在低空领域已形成涵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其中,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市场 70% 的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 50%。大疆、道通、科卫泰、联合飞机、峰飞航空、德国百合花、卓翼智能、沃兰特等头部企业均扎根深圳。
今年年初,深圳出台全国第一部低空经济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11 月,深圳被列为中央空管委开展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的 6 个城市之一;不久前(12 月 25 日),深圳还为低空经济发展提出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力竞逐“低空经济第一城”。从“无人机之都”迈向“低空经济第一城”,这座善于创造“奇迹”的城市,仍在不断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汽车产业——重庆
汽车产业的巨大变局,承载着众多城市的兴衰沉浮。以重庆与广州为例,这两座老牌汽车城已展开了多年的激烈角逐。相较于广州艰难捍卫自身坐守多年的“霸主”地位,重庆则演绎了从狂奔、掉队,再到奋起赶超的跌宕历程。
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重庆曾雄心勃勃地高喊要成为“中国底特律”。在 2014 年至 2016 年间,连续三年稳居“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产量一度超过 300 万辆。然而,曾经的辉煌过后,也遭遇过低谷。在新能源浪潮来袭时,“船大难掉头”的重庆,合资品牌败退撤离,本地车企破产重组,最低迷时汽车产量直接腰斩。
如今,重庆强势归来,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绝地反击战”。2023 年,重庆以 232 万辆的汽车产量,重回全国第二;2024 年上半年,又以 121.4 万辆的成绩跃居全国第一,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赛道转型。无论是高速增长的态势,还是攻擂冲顶的气势,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这正是重庆作为转型标杆城市的重要意义所在。
自动驾驶之城——武汉
过去一年,在“city 不 city”的中国游热潮中,“无人驾驶震惊外国人”等话题成功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引来外交部为“赛博武汉”点赞。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网联赛道,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下半场的关键战场。在中国成为最大汽车出口国的当下,智能网联赛道也上演着暗流涌动的产业竞赛。而武汉正以先行者的姿态勇立潮头,全力争夺“自动驾驶第一城”。
作为国内首个发放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牌照的城市,短短几年间,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已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网络性能最优、组网模式最全的 5G 车联网;打造了全国范围最广、车辆最多、场景最为多元的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运营示范区……
勇闯“无人区”,必然要面对更多未知与考验。作为人工智能落地进展最为迅速的场景之一,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一个新事物,从“无人看好”到“无人能及”,决胜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坚持”二字。武汉,唯有迎难而上。
绿氢产业——榆林
资源型城市,过去常常被贴上“负面”标签。这类城市行业周期性强,遇到调整期时,地方经济必然会受到冲击。但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的格局也在全面重塑。一些城市逐渐黯淡退场,一些城市则全新登场,榆林,或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处,煤、油、气、风、光等能源资源极为富集,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原煤、原油、天然气年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 13%、5.2%、10%。2023 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达 7091.44 亿元,成为首个突破 7000 亿的中西部非省会城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被提及。从前景来看,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 1 万亿元;到 2030 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 3500 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 5%。
早在 2020 年,中国西部氢谷(榆林)氢能产业园就已开工建设。2022 年,陕西氢能产业发展公司落地榆林。2023 年,榆林开始举办西部氢能博览会。今年以来,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彰显了这个传统能源城市发展氢能的坚定决心——立志成为“西部氢能之都”。
航空产业——南昌
国产大飞机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有机构预测,C919 有望为产业链企业带来万亿元量级的市场规模,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迈向新台阶。每一座城市都期望能在这一巨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南昌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在竞逐航空产业的过程中,江西曾积极争取 C919 大飞机项目第二总装基地落户南昌。当地官员曾公开表示,“南昌是离上海最近的能够制造 C919 大飞机零部件的生产基地,无论走水路还是陆路前往上海都非常便利”。
虽然今年 C919 第二总装厂官宣落地浦东临港片区,但南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根据工信部公布的 2024 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首个以“大飞机”命名的产业集群——长三角大飞机(含江西)集群脱颖而出,有望提升该区域内的产业聚集度。
此前,江西南昌航空城已成为全国唯一汇集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三大航空央企的航空产业园区。随着江西“加入”长三角,还将为南昌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近年来江西提出“省会引领”战略,即聚力提升南昌的首位度,做大做强南昌大都市圈。毕竟,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南昌地区生产总值尚未突破万亿元,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从战术层面来看,以“产业强市”,航空制造是关键举措。
人形机器人产业——北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 +”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今年以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成为继大模型之后的科技界新热点,被广泛视作“人工智能 +”的重要突破口。甚至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个具有颠覆性的产品。
面对爆发式增长的新赛道,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集聚了众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创新资源,包括北京理工大学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这些机构在机器人领域拥有超过 20 年的深厚技术积累。
当前,企业主导开发商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已成为主流趋势。北京汇聚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理工华汇、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人形机器人企业。此外,还支持以小米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发满足柔性制造场景应用需求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平台产品。
按照北京的规划,到 2025 年,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培育 100 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 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冰雪经济——哈尔滨
这一年来,全国各地对文旅产业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旅相关部门开通社交账号主动营销,到各类旅发大会的举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已有 30 个省份召开与旅游发展或文旅发展相关的主题大会。
眼下,随着冰雪季节的来临,被网友调侃为 2024 年“第一座待爆城市”的哈尔滨,如今又重新回到了文旅流量的“C 位”。近两年的中国文旅市场宛如一台“爆款制造机”,淄博、江门、天水、阿勒泰、隰县等“网红”城市前赴后继。但能像哈尔滨这样归来仍是“顶流”的城市,实属罕见。
究其原因,哈尔滨本就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旅游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冰雪文化和迷人的冰雪景观。在“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的花式宠粉操作中,更多人得以近距离了解这座冰雪之都。而在大力提振消费、积极发展冰雪经济的政策驱动下,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呼之欲出,哈尔滨正在迎来新的流量风口。
然而,与网红城市相伴而生的一个争议是,“网红”标签究竟能给城市带来多少价值?当流量汹涌而至,城市又该如何抉择?显然,这并非哈尔滨一个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
演艺经济——海口
2025 年,“十四五”收官之年,海南自贸港将实现封关运作。当时代的光束再次聚焦在海南身上时,作为海南省省会的海口,却一直未曾拥有太多的存在感。
如今,这座城市似乎已经找到了一个关键的“突破口”。今年 9 月,中秋假期首日,美国著名说唱歌手“侃爷”(Kanye West)的世界巡回试听会在海口举行。这场“海南建省以来成功举办的第一场国际级大型演出活动”,效果堪称“一鸣惊人”,让网友们纷纷直呼海口“有点东西”“强得可怕”。
近年来,演唱会堪称城市“行走的 GDP”。而凭借 59 国免签、即将开始的封关政策等优势,海口在承办国际商演方面独具特色。
站在演艺经济的风口,海口已经设定了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特色的知名“演艺之都”“首演之城”。某种程度上,这不仅关乎海口旅游演艺产业的成败,也将成为海南引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先手棋。
园区经济——成都
产业园区因改革开放而诞生,自诞生起便肩负着带动经济发展的使命。进入 2024 年,成都、杭州及武汉等两万亿城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园区。这种“同题竞争”的默契背后,是城市工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正如成都所言,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今年 10 月,成都举行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开展“立园满园”行动,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园区的主要特征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的核心是创造更多价值。目前,成都已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 90 余个,支撑成都形成 2 个万亿级、14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 2024 产业园区“未来力”指数 30 强中,成都有 4 个园区入围,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
但另一方面,成都园区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定位“失焦”、产业布局重叠、发展质效不高等问题。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产业强。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小单元”,这座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正校准目标,再度启航。
跨境电商之都——苏州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迅速崛起,过去 5 年贸易规模增长超 10 倍,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 1.8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5%,均创历史新高。
在全国外贸发展版图中,跨境电商成为城市竞相发力的风口。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市、中国外贸第四城,苏州拥有 16 万家工业企业,近 3 万家外贸企业。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外贸实力,使苏州成为跨境电商赛道上的最强“潜力股”。
数据显示,近 3 年,苏州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 40%,在机械设备、高端纺织、智能家电、光伏产品等多种行业构建了数条“苏州特色”跨境电商十亿级产业带。
但苏州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客观来讲,与深圳、上海、宁波和广州等城市相比,苏州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跨境电商在苏州外贸总额中的占比也相对较低。
按照最新目标,苏州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每年要实现翻番以上,到 2026 年力争达到 1500 亿元。这一目标超过了“电商之都”杭州目前的水平,也意味着苏州必须在三年内完成超过十倍的增长。按照苏州的“雄心”,苏州不仅要成为“生产基地”,而且要成为“贸易中心”,成为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基础设施全、发展生态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高的跨境电商发展强市。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指出,城市安身立命的基础是经济,而经济与民生几近同义。经济由产业构成,产业带来就业、薪水和税收。城市经济总量是各产业增加值之和,城市经济质量则由产业质量直接决定,产业质量具体表现为产业的竞争优势。2024 十大“竞业”之城,展示了这十座城市具有竞争优势或特色的产业。优势产业对城市至关重要,数万亿元的 GDP 需要产业体系支撑,如深圳在低空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表现出色。优势产业要通过“链主企业”即头部企业打造坚韧的产业链配套链供应链,才能持续为城市的产业体系和百姓民生做出贡献。需特别指出的是,一座城市在某个时期形成的特色产业,不一定能成为优势产业,从特色产业到优势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像冰雪经济、演艺经济等,要形成优势产业,需要城市和企业持久协同努力。打造若干个优势产业并做强做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表示,过去这一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争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等“新词”频繁出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文件中。转危为机、转型发展、先行探路、向“新”突围成为不少有为政府的工作方针,也体现在 2024 十大“竞业”之城的遴选与报告中。总体而言,2024 十大“竞业”之城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新”。入选案例城市政府摒弃因循守旧的陋习,秉持以新应变的理念,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转化方面大胆探索、率先突破,争夺“话语权”,抢占新“赛道”;其二,“强”。城市政府紧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主线,以竞争产业的选择、培育、壮大为抓手,聚焦重点,奋力拼搏,勇攀制高点,全力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其三,“广”。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巨大。尽管案例城市数量仅为十座,但 2024 十大“竞业”之城涵盖了东西南北、主导产业、新型业态、产业生态等多个维度,反映了在案例城市和主导产业选择上追求“广泛代表性”;其四,“雅”。2024 十大“竞业”之城完美融合了科技革命、产业创新、政策设计、城市发展等要素,撰写思路站位高远。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十大竞业之城竞相塑造引领型发展。深圳作为全球最霸气的无人机产业聚集地,打造出最强的“低空经济第一城”;短短几年就问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今年更是有望成为我国汽车产销第一城,将为我国今年新能源汽车全球“十连冠”作出新贡献。其秘诀在于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撇开燃油车赛道,领中国新能源车风气之先,不愧是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武汉是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2024 年 2 月 27 日,“萝卜快跑”无人自动驾驶车辆驶过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从汉阳来到武昌,掀开覆盖武汉三镇的新一页,武汉一举超越美国硅谷,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武汉的城市精神“敢为人先”极大地促进了“引领型发展”。
四川省和成都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汤继强表示,2024 年风云变幻、千帆竞发,中国经济面对极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展现出难能可贵的韧性,达到了基本预期。从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这次评出的十大“竞业”之城抓住了中国经济的关键和亮点,包括低空经济、自动驾驶、航空、氢能、人型机器人等领域发展火热,园区经济、演艺出圈、冰雪过节,天南海北一片热闹非凡,构成了中国经济丰富多彩的新图景。总体而言,我们将满怀信心迎接“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昂首挺胸迈向 2025 年,相信并期待未来的中国经济能够逆风上扬、稳中求进,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