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8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对于创业者而言,在不同阶段会扮演各异角色,若能恰当定位,便能更轻松引领公司迈向新高度。因此,CEO 需时常自省:“公司当下需要我做什么?”这不仅是战略思维梳理,更是一种练习,助其察觉公司变化,关注自身不足。
当下商业模式多变且追求高速增长,创始人、CEO 及高管们想认清自身优势与成长方向愈发困难。企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内部反馈通道收窄,即便获高质量反馈并明确方向,落实也非易事,忙碌的创业节奏常使个人成长停滞。
创业教练 Alisa Cohn 的《从创业到成长》或许能为解决此问题提供答案。书中详细阐述创始人在公司成长中扩大领导力影响的方法,还给出管理自我、优化合作及聚焦公司需求等建议。
从自知之明开始:如何让反思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在向同事和下属寻求反馈前,先自我反思。首先要明确自身需提升之处,以及可能需聘请更优人才的领域。其次,养成反思习惯,遇问题即时反思,即便危机时刻,领导者迅速行动后也应抽时间思考。彻底的自我反省需诚挚之心,接纳真实的自己,方能成长。
创业初期,创始者的自我评估至关重要。创始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企业文化,缺乏自我反省,易反复聘用相似之人,最终公司员工成为自身翻版。当然,要清楚自己的特点及能为公司带来的价值,如领导风格、日常状态、需改进方面及个人习惯等。
可通过以下问题自我反思:你希望人们用哪三个词形容你?你的公司如镜子,你想从中看到什么?需强化或弱化领导风格的哪些方面?你的优势与弱点是什么?
还可从领导风格角度反思:与人沟通方式是提问倾听并探讨方案,还是直接告知做法并推卸责任?如何处理冲突,主动介入还是回避?给予反馈的天然态度是等待时机还是直接提出?对事情推动过程的控制欲强弱,关注细节还是结果?倾向亲力亲为还是放权?做决定的方式是等待信息、迅速行动还是凭直觉、靠数据?让团队参与决策的程度如何?如何应对压力,退缩、充耳不闻还是振作、迎难而上?
持续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明晰未来三五年的理想状态,以及为达此目标需改变的习惯。写工作日志也是促进反思、培养直觉的好方法。繁忙中我们常忽视直觉,它反映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每天花 5 到 10 分钟写工作日志,从“我现在在想什么,感觉如何?”等方面入手,可助自我调整,了解自身与周围情况。
找到并弄清楚如何处理反馈
即便对自己坦诚,深思天性风格与当下状态,他人眼中的自己可能仍与自我认知不同,所以需全方位反馈,这虽会不适,但能启迪,目的是让行为与意图一致。自己是意图专家,周围人则是行为效果专家,有效领导需二者合一。
鼓励和收集反馈:首先要与身边人建立良好关系,定期获取反馈建议。人们通常不会主动反馈,反复询问“我哪方面能做得更好?”能让他们知晓你重视此事。可让管理团队、职级稍低者或公司老员工提供反馈,与老员工深入交流还能改变关系。征求反馈后,要奖励这种行为,CEO 在公共论坛分享反馈信息,能营造鼓励学习的安全环境。
单一评价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具体且能通过行为改变的反馈。如听到“他 / 她不大懂得合作”等评价,要进一步询问具体做法。常见反馈包括:沟通方面,人们常觉 CEO 沟通不足;冲突方面,有的创始人回避冲突,有的则过于直接;鼓励不够,员工若总听批评会缺乏安全感与活力;决策方面,有的 CEO 过于民主或武断,都需找到平衡。
评估反馈:CEO 不必全盘接受所有建议,要分析其是否有价值,回归“企业真正需求”。拒绝建议后,最好向团队解释考量。为避免偏差,通常需与 8 到 12 人交流,通过以下问题评估反馈:是边缘员工或少数人的观点吗?是文化变革的阻力或担忧吗?是否来自早期员工?是否与管理关键岗位表现不佳员工有关?
将反馈转化为行动:真正做出改变的艺术
将自省和反馈转化为行动计划是最难的部分。多数情况下,6 个月后改变不大,因习惯和行为根深蒂固。性格会影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经历也会带来障碍。解决性格身份挑战需双管齐下,通过思考改变行为,通过行为改变思维方式。
改变分三步:第一步,决定是否改变;第二步,设定明确目标,如想变成何种样子。可借助做表格记录行为,如目标是放权,记录每周授权次数并使其逐步上升;也可用习惯养成 App 跟踪提醒;还可采用情境式触发法,如每次想自己完成任务时,先自问是否让别人做。第三步,改变行为同时改变看法。主动向他人展示改变,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及如何能更快更持续改变,这为团队变革开辟对话空间,营造安全氛围,促使大家共同改进。